2018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7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女性诗歌”
【答案】“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创作的诗歌作品。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醇: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
2. 《关汉卿》
【答案】《关汉卿》是中国现代剧作家田汉写于1958年的一部话剧。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在描写主要人物关汉卿宁折不弯的精神之外,剧本还描写了嫉恶如仇的朱帘秀、诙谐风趣的王和卿、侠肝义胆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歹人叶和甫来作对照。剧本体现了田汉炽热的诗情,执著的正义感和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3. 文革“潜流文学”
【答案】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它是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他们在40年代的作品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4. 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二、简答题
5.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 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 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三、论述题
6. 从《棋王》《爸爸爸》分析寻根文学思想。
【答案】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和阿城的《棋王》等。
(1)寻根文学的思想
《棋土》在文化上对传统民族精神的思考
《棋王》中,作者阿城在种沉郁的时代氛围的烘托笼罩下,对王一生非同常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展开描写。通过他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生活内容的描写,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博大与精深。王一生的下棋可分为两个阶段,由开始棋中解忧到后来棋中悟道,在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之时,他
却不问世事,痴迷于下棋,把那种年代的世事纷争和创痛忧苦置之度外,对生活现实知足、无所奋争,保持着自由超脱的逍遥性情和精神自由。这种淡寂、虚静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无疑体现着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这种在乱世中退守棋道的做法,既是对消极现实的否定也是对积极人生的肯定,这种非常时代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作用的确认。
(2)《爸爸爸》对理性、人道主义、民族生命力和自强意识的痛切呼唤
《爸爸爸》中,作者韩少功立足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以夸张、变形、象征主义以及黑色幽默的手法,以冷峻反讽的笔调,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和暗面的展示及批判,表现了他对理性、人道主义、民族生命力和自强意识的痛切呼唤。小说与现实拉开了极大的距离,体现出鲜明的浪漫色彩,时空的模糊性、意义的象征性、内容的古朴性,无不体现着作者“寻找东方文化的审美优势”的追求。
7. 试述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就与意义。
【答案】(1)“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运动”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运动。寻根口号的提出和具体的实践都是历史主流要求的反映,这一切都源自于现代化历史愿望。“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是:
①民族文化的审视,代表作有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
②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寻根文学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探索并剖析、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例如,阿城的小说《棋王》和《孩子王》;
④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民族所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2)“寻根文学运动”的特点
①文化寻根小说在美学倾向上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②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又渗透了现代的意识倾向,既富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美学倾向。
③新颖的审美形态,投射在他们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特别富于想像力的艺术风格中。
④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通过对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塑造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3)“寻根文学运动”的成就
“寻根文学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提出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建树
寻根文学提出的主张和理论主要有:
a. 认为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