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体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终身体育
【答案】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2. 体育锻炼
【答案】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身体需要进行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増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简答题
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原因有哪些?
【答案】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
(1)经验与成熟度
经验与成熟度直接影响到动作技能学习的绩效,个体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和经验的不断増加而提高。
(2)智力
单纯讨论智力与动作技能学习间的关系可能是毫无意义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技能类型而定,不同类型的动作技能对智力的要求程度可能是不同的。
①对于复杂的、高策略性动作技能,这些多为小肌肉群动作技能的学习绩效与智力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即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②对于复杂程度和策略性较低的大肌肉群动作技能的学习,练习绩效与智力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
(3)个性
①外向性人的动机水平较高,易形成社会动机,在运动场上更容易和迅速地掌握动作技能,在众人面前做动作的心理压力小,但较难形成条件反射,适于进行力量大的活动
②内向性格的人,其兴奋与抑制过程消退慢且持续时间长,内部变动小,更能承受困难的任务,强调准确性,适于进行单调、精细准确的练习活动,动作技能形成速度可能不如外向性格,但成绩可能比外向性格的要稳定。
(4)运动能力
个体间的运动能力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而进行技能学习的绩效也存在差异。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
①首先体现在身体发育上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年龄与性别间的差异。
②其次是相同年龄与性别个体间的运动能力差异。
4. 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是如何影响赛前心境对行为结果预测的?
【答案】在赛前心境与行为结果的预测中,存在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两个调节变量。
(1)在运动类型方面,相对闭锁式运动技能而言
①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开放式运动技能的行为结果。
②赛前心境预测个人项目比预测团体项目的行为结果效果更好。
③赛前心境对短时间运动项目(如划船、摔跤等)的预测效果比长时间运动项目(篮球、排球等)好。
(2)在评价方式方面,在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行为结果。
5. 简述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高原现象是指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
(1)高原现象表明个体正从技能学习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此阶段个体将发展任务所需的新策略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因此,只有新策略完全形成并得以实施,技能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2)有些技能的提高需要身体素质作保障,技能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要继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原有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才可继续发展。
(3)随练习的进行,练习者的兴趣降低,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等,也会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发展。
(4)复杂技能可能比简单技能更易出现高原现象。在复杂技能中,单个动作的连接以及整体技能的程序都较复杂,分解练习中的单个动作的执行时机、力度在整体技能中都有不同的要求,整体练习中的策略调整可能产生高原现象。
6. 简述和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答案】和(1998)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成果和借鉴相关身心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应激反应为核心的“应激一运动损伤理论模型”,对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运动损伤过程进行了较为清楚的理论描述和分析。
(1)应激一运动损伤理论认为,运动员面临潜在的运动应激环境时,对自身能力资源与任务要求之间的认知评估而产生的应激反应是预测运动损伤发生的核心因素。
(2)应激一运动损伤理论还认为,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应激经历、人格因素
和应对资源三类。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应激反应。它们能被心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和唤醒控制)影响。
7. 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答案】(1)联系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爱好必须建立在运动兴趣的基础之上。
(2)区别
①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宄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②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8. 简述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案】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指向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1)直接动机
①直接动机是指向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 ②直接动机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运动活动的有效力量。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
(2)间接动机
①间接动机是指向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
②间接动机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
三、论述题
9. 为什么说交互作用模式能有效地预测运动行为的效果?
【答案】(1)在运动心理学关于行为的研究中,特质论心理学家考虑运动行为的成因,通常只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不考虑特殊情境可能对个体运动行为的影响;而情境论的心理学家则主张运动行为大都是由环境决定的,人格的作用较小。
(2)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虽然人格特质和情境因素确实都能影响运动行为,但情境论与特质论不能真正地预测行为,在预测运动行为时需要将人格特质因素与情境因素一并考虑,不仅需要考虑人格特质和情境因素可以单独决定行为,同时它们还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互相作用或结合起来一起影响运动行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