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是心理统计学中应用最广的分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 ①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形态因此不同。 ②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
(2)联系
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特例,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
2. 举例说明:某电饭锅厂拥有两家规模相似的分厂,分别位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订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每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3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由工人自己决定。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让管理者了解该作息制度是否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并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该研究适合于现场实验,即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采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分配海淀区工厂为实验组,朝阳区工厂为控制组。在施加实验处理一个月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工厂的平均产量。然后海淀区工厂改变作息制度6个月,朝阳区工厂不改变作息时间。6个月后,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平均产量。具体操作如下:
标准差和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 标准差为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值和值,正态分布曲线
(2)统计处理,采用单因素共变量分析法,对被试差异及其与身心变化的交互作用实施控制,处理结果。
(3)实验效果评价。这种设计因两组被试不能随机分派,而是依原来的班级或团体划分,因此实验组、控制组两组实验被试是不相等的。这种设计模式添加了控制组,使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而且由于两组都有前测验,研究者可以了解实验处理事实前的初始状态,从而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其缺点是由于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是不对等的,有可能降低该设计的效度,又由于两组都进行了
前测验,因此结果也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景中去。但在教育或生产情境中,由于不能打破班级界限,无法随机取样、随机分派或无法配对时,只能采取这种设计。
3. 元分析技术是什么?如何进行元分析?
【答案】元分析是对已有的同类课题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整合独立研究的成果,以获得普遍性、概括性结论的方法,它是研究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为
(1)文献检索
进行元分析,首先要对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同或相似的有关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即文献检索。所检索的文献的全面性,直接关系到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应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检索技术(如计算机文献库、数据光盘等)以提高检索效率。如果是手工检索,更应注意收集资料的全面性。既要注意收集不同发表倾向的刊物刊载的研究资料,又要注意收集未公开发表的研究资料,如学位论文等。研究者在收集资料时应本着客观中立的态度,切忌按照自己已有的研究假设去选择符合的研究资料。
(2)资料的分类
资料的分类实际上是一个定性分析的过程,是测算研究结果的基础。研究的分类是按照研究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维度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资料特点而定:
①根据被试的特征,如被试样本容量及随机化程度、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
②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类型、实验处理的随机化程度、变量的类型及控制、研究结果的显著性程度、测量指标的有效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论的概括性等维度进行分类。
③根据研究者的特征及研究完成和发表的日期、所刊载的期刊类型和特点等维度进行分类。 研究资料的分类结果一般以编码表的形式呈现。编码有两种方式:以与研究方法有关的维度进行的“方法编码”和以与研究的内容有关的维度进行的“内容编码”。
(3)研究结果的测算
对研究资料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测算。主要需要测算的两个指标是统计显著性和效应量(即实验处理的效果大小)。效应量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如果一个研究有多个因变量,还需计算出该研究的平均效应量。计算出每一研究的效应量后,还需对效应量进行合成。
(4)综合评价,作出结论
对各研究的统计显著性水平和效应量进行合成后,就要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并作出总的结论。一般合成后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为P<0.05,但效应量的大小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应根据正态分布情况作出解释和结论。习惯上,以平均效应量
效应中等;
为实验处理效应较小;为为效应较大。在对效应量作结论时,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
4. 结合具体研究实例说明研究问题的共同特征。
【答案】研究问题的实质在于未知,在于询问研究变量之间的各种未知关系。研究问题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研究问题通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并询问其关系如何。
(2)问题应以提问的形式出现。“是什么”这类问题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识别或判定,“为什
“怎么样”这类问题要求描述所研究对象或对象系么”这类问题要求回答现象的原因或行为的目的,
统的状态或过程。
(3)研究问题应当具有可解答性。
(4)研究问题的陈述不应带任何主观好恶等感情色彩,也不应带任何道德和伦理的判断,而应以科学的求实和探索精神对待未知的问题。
5. 比较心理与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并思考在研究中如何选择与有机结合不同研究类型。
【答案】(1)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按被试数量来划分,心理与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指选择一个或少量被试或典型案例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以收集有关被试或案例的各方面情况,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被试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但个案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差。成组研究又可分为大样本研究和小样本研究。大样本研究是指对大量随机选择的被试进行的研究。大样本研究的样本代表性好,因而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高,统计检验也较有效。小样本研究的外部效度较低,易受抽样时系统误差的影响。
(2)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从研究进行的背景来划分,可以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指在实验室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实验室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和实验室观察等。现场研究是在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现场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现场实验法等。现场研究避免了实验室研究的人为性、控制性及可能产生的实验者效应,结论的可推广性也较强。但由于现场研究缺乏控制,研究的代表性可能较低,可能出现情景效应,因而研究中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外现场研究所需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般也较实验室研究更多。
(3)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
按照研究是否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或操纵,可将心理与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与教育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类型。实验研究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较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是,实验研究的人为性及实验者效应又常受到批评。非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不加控制而收集被试有关情况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社会测量法、心理与教育测量法和文献法等。
(4)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
按照研究是否关心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过程和发展变化,可将其分为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