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708汉语基础(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2.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3. 钱大昕
【答案】钱大昕是我国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嵋,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响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4. 读若
【答案】读若是古书注解中用于注音的术语,与“读如”相同。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候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5.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6.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8. 使人属孟尝君 .
【答案】嘱托。后来写作“嘱”
9.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
【答案】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10.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
1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答案】蓰:五倍。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1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答案】洵:确实。
14.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三、分析题
15.指出“节”字的含义,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l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6)节器用。
(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8)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9)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
(10)而擅离职一节,实臣部职掌,臣待罪铨曹,不得不言。
【答案】(1)节:竹节。
(2)节:骨节。
(3)节:季节,节气。
(4)节:礼节,仪礼。
(5)节:限制,管束。
(6)节:节约。
(7)节:节奏,节拍。
(8)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9)节:气节,节操与义行。
(10)节:段,截。
节是形声字,从竹,即声。其本义为“竹节”,其余义项均为引申义。
16.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