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一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旧读入声。
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
2. 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3.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4.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
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5. 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6.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怀:思念。
8.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9. 君子引而不发。 .
【答案】引,拉弓。
10.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诸:“之于”的合音字。
1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答案】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3.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1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鹿贼之。 ..
【答案】(1)骤:多次。
(2)贼:杀。
三、分析题
15.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本
(2)沐
(3)及
(4)責
(5)縣
(6)鹿
(7)武
(8)景
(9)目
(10)夭
【答案】(1)本: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木的根。
(2)沐:形声。从水木声。
(3)及:会意。从人从又。
(4)責:形声。从贝朿聲。
(5)縣:会意。从系持倒首。
(6)鹿:象形。
(7)武:会意。
(8)景:形声。从日京声。
(9)目:象形。
(10)夭: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