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62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2. 两难故事
【答案】两难故事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3.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
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4. 客体永久性
【答案】客体永久性是儿童感知觉发展时期中的重要概念。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一般认为,大约在儿童8〜12个月时,即将满1岁的时候,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动作)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久性也开始出现。在儿童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不但发展了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反映事物的整体知觉。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经常存在,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大约到一岁左右儿童就逐步形成了认识物体的经常性和永久性的能力。这种知觉能力主要表现在知觉常性和客体永久性。
二、简答题
5. 有14名智力水平相近的被试随机分配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倒计时提醒情境(主考提醒、挂钟提醒、自我提醒)下参加某一智力竞赛。
表1为三种时间倒计时提醒情境下被试回答正确的竞赛题目数,经检验方差齐性。表2为双侧检验时的F 值表。
表1
三种时间倒计时提醒情境下被试智力竞赛结果
表2 F 值表(双侧检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与非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有何异同。
(2)选择一种恰当的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参数检验,或使用克一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并对统计检验结果做出解释。 (克一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的公式
【答案】(1)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与非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属于假设检验方法;都能对两组及两组以上的均数差异进行检验。
②不同点: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分析要求待比较的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且各组数据必须方差齐性。当数据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采用非参数检验。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根据涉及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又包括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时,对于完全随机设计,采用克一瓦氏
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随机区组设计,采用弗里德曼二因素等级方差分析。由于非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分析将数据转换为等级数据,分析结果不如参数检验精确。
(2)统计检验
①参数检验方法:
本研究中被试被随机分派到三个组,因此对其结果的分析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出假设:
第二步,查F 表,使用内插法,取a=0.05时
,
; )
比较结果表明(或)
第三步,根据参数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倒计时提醒方式下被试的智力竞赛成绩之
间的差异在0.05(或0.01)7JC 平上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提醒情境下智力竞赛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②用克-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
第一步,将各组数据混合,从小到大排列出等级:
(
或取时
,
第二步,将等级和R 代入以下公式计算H 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