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太原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892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______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______。

【答案】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解析】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双重属性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 巴贝奇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

【答案】沟通差异:结构差异; 个体差异

二、辨析题

3. 管理者能力越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越大; 被管理者能力越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越小。

【答案】F

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都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如果下属具备符合要求的能力,受过良好的系统培训,则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根据自己的见解去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减少对上司时间的占用以及向上司请示的频率。这样,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因此,被管理者能力越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越大。

4. 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所以分工越细,效率就越高。

【答案】F

随着生产社会化,一个企业不可能做到一个产品各个生产环节的高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就要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分化出去给擅长的组织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分工越细,效率越高。效率=产出/投入,即效率是由生产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决定的。与分工的的细致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

5. 领导工作是组织结构中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是影响。

【答案】T

在企业的实践中,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

意愿。领导的日的就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三、简答题

6. 谈谈组织分权的两个主要途径(制度分权和授权)的内涵及其区别。

【答案】权力的分散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即制度分权)与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制度分权与授权的结果虽然相同,都是使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行使较多的决策权,即权力的分散化,但这两者是有重要区别的。

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而授权则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或某些下属。

制度分权与授权主要有以下区别:

(1)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工作中的授权往往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拥有的下属的特长、业务发展情况相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2)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权力的性质、应用范围和程度的确定,需根据整个组织结构的要求; 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委任何种权力、委任后应作何种控制,不仅要考虑工作的要求,而且要依据下属的工作能力。

(3)分配给某个管理职位的权力,如果调整的话,不仅影响该职位或部门,而且会影响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除非整个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否则制度分权不会收回; 授权是某个主管将自己担任的职务所拥有的权限因某项具体工作的需要而委任给某个下属,这种委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长期的授权虽然可能制度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成为制度分权,但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力。

(4)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组织设毛! 一中的纵向分工; 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充分发挥下属作用的方法。

作为分权的两种途径,制度分权与授权是互相补充的:组织设计中难以详细规定每项职权的运用,难以预料每个管理岗位卜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也难以预测每个管理部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各层次领导者在工作中的授权予以补充。

7.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创新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含义,并将创新这个概念纳入经济发展之中,论证创新在经济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日标创新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2)技术创新

①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创新: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设备创新; 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

②产品创新:品种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在于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3)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由于机构设置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企业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8. 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最能体现组织文化根本特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l )组织的价值观

组织的价值观是一种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组织人格化的产物,是组织所信奉和推崇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组织内部全体员工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及指导上述活动的一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与作用、组织中人的行为与组织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可见,组织的价值观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一向和指南。

(2)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3)组织伦理

组织伦理是一种微观的道德文化,它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和基础。一方面,组织伦理是一种善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