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类,也是全球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本文以秦岭南坡仿生态环境下养殖的大鲵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7-8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随机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分别对其繁殖前期的夜间活动节律、行为谱、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影响其出洞活动的环境因子等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揭示大鲵繁殖前期的夜间活动节律、行为谱及其时间分配,分别探寻其夜间活动节律、主要行为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这些工作可为大鲵行为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也为大鲵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大鲵每天19:30开始出洞活动,21:30至次日凌晨1:30为出洞活动高峰期,其中22:00大鲵出洞活动数量达到最大值、出洞率达46.9%,6:30后均返回洞穴。就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而言,雌鲵和雄鲵的夜间活动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成体与亚成体的夜间活动数量无显著差异。在晴天、阴天及雨天等不同天气条件下,大鲵出洞活动数量及日活动节律均基本一致,活动高峰期在21:30至次日凌晨2:00;相关性检验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各时间段出洞活动的大鲵数量与水温显著相关,与光照强度极显著相关,并可分别用二次方程和对数方程进行模拟。大鲵出洞活动的数量与水温、光照强度的相关性较强;当光照强度在685-1431 Lx、相对光照强度为3%时大鲵开始出洞活动或回洞隐藏,而当光照强度降至 0 Lx后约2 h、水温在17.1-18.4℃时大鲵出洞活动达到高峰期。
2. 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前期大鲵夜间活动节律同时受光照和水温的影响,光照强度是控制大鲵出洞活动的关键因子,水温是决定其出洞活动高峰期的主要因子。大鲵在繁殖前期无论是成体还是亚成体,出洞活动的主要目的均是为了捕食。雄鲵在繁殖前需要摄取大量食物,旨在贮备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及能量,为将来护卵工作做准备;而雌鲵此时由于体内怀有大量卵子,体重较大,因此出洞活动较少。
3.大鲵在繁殖前期夜间表达出的行为包括捕食、休息、爬行、游泳、露头、换气、张嘴、冲凉、推沙、求偶(聚集、巡视、追随、尾阴探究、亲吻、邀请、顶腹、爬跨等)、社会、打斗等12种行为,将其归纳为捕食、休息、移动(爬行、游泳)、繁殖(冲凉、推沙、求偶)、其他(社会、打斗)等5种主要行为。在该5种主要行为时间分配中,捕食占50.20%、休息占33.39%、移动占6.34%、繁殖占9.62%、其他行为占0.45%。雌、雄成鲵之间在休息、移动、繁殖行为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捕食、其他行为上无显著差异;成体与亚成体之间在休息、捕食、移动、繁殖行为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其他行为上无显著差异。在繁殖前期的夜间,大鲵捕食和休息的高峰期相互衔接,即在捕食高峰期前、捕食高峰期后均有一个休息高峰期。相关性检验表明,光照与休息、捕食、移动、繁殖、其他行为均无显著相关性;温度分别与休息、捕食的相关性为极显著,与移动、繁殖、其他等3种主要行为均无显著相关性。
4.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大鲵仿生态养殖环境基本上完整地提供了自然生境中大鲵所需的各种元素,使得该环境接近于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因此使得大鲵表达出其固有行为。在仿生态环境下,不仅使大鲵表达出诸如爬行、休息、捕食、换气、张嘴、游泳等刚性较大的行为,也可表达出诸如露头、推沙、冲凉、求偶、亲代抚育和社会行为等一些弹性较大的行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