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也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汇率理论之一。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充分考虑了货币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理论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将货币数量论与购买力平价学说相结合,提出货币供求对汇率波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货币存量对一个国家的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货币主义汇率模型,揭示了货币供给、利率等经济因素与汇率之间的联系。弹性价格模型、粘性价格模型和实际利差模型等都是基于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建立起来的。在汇率预测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中,这一模型被广泛应用,但最终的应用效果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虽然该模型有着合理的经济学意义,但其预测结果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要差于最简单的随机游走模型,这也是困扰众多学者的一大难题。因此,开展基于货币主义汇率模型的实证研究,探究其中的原因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Meese和Rogoff 1983年的经典文章,将数据从1982年扩展至2012年,采用G-7国家的数据,比较弹性价格模型、多恩布什超调模型、胡珀和莫顿模型以及随机游走模型的样本外预测能力。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采用了优于最小二乘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将其与最小二乘回归进行比较。而对预测误差的比较,同样使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两个指标,用以与Meese和Rogoff的结论作对比。本文的结论是当扩展数据年限,并使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后,结构模型在样本外预测能力上能够击败随机游走模型。这一结论不仅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结构模型中各因素对汇率行为的解释,也支持了汇率行为的可预测性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