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受测者在接受自陈式量表测试时,经常会出现( )。

A. 社会赞许效应

B. 自我中心效应

C. 极端分数效应

D. 晕轮扩散效应

【答案】A

【解析】社会赞许效应是指题目内容受到社会舆论赞许和反对的程度,社会赞许效应是编制自陈式量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 根据米勒(G.Miller )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A.3±2组块

B.5±2组块

C.7±2组块

D.9±2组块

【答案】C

【解析】米勒(G.Miller )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 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单位,即组块。

3. 教师向学生随机呈现一个词表,并要求记住表中的单词,学生学会了按蔬菜、肉类、水果等对单词归类组织,并运用该方法记忆其他单词,根据加涅的观点属于( )。

A. 言语信息的学习

B. 智力技能的学习

C. 认知策略的学习

D. 语义信息的学习

【答案】D

【解析】认知策略的学习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技能的学习。这种能力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 —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这种知觉特性是( )。

A.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答案】D

【解析】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与对象。知觉整体性指人的知觉系统中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理解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5. 某研宄将工人、农民、公务员、上任安生活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介于两者之间,观察研宄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分析该研宄数据最恰当的统计方法是( )。

A. 相关分析 B. 检验

C. 因素分析

D.t 检验

【答案】B 【解析】检验方法能处理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相一致问题,或说有无显著差异问题。题中是一个因素有R 类另一个因素分C 类,这种表称之为R ×C 表。

6. 下列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中,最容易产生动作误差的是( )。

A. 平均差误法

B. 最小变化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信号检测法

【答案】A

【解析】在平均误差法实验中,一般要被试自己操纵实验仪器来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所以最易产生动作误差。

7. 神经元结构中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

A. 树突

B. 胞体

C. 突触

【答案】B

【解析】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构成。胞体包含神经元的细胞核,其主要功能是整合来自突起的信息。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信息从胞体向外传至其他神经元,树突的主要功能是接受来自其他细胞的信息。

8.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

A. 复述、组织、归类

B. 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C. 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D. 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答案】C

【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9. 在项目反应理论三参数logistic 模型。数学表达式中,表示项目区分度参数的符号是 (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在三参数模型中,参数a 表示难度,参数b 表示鉴别度,参数c 表示猜测度。此题问区分度,应该是选择

10.美国心理学家莫里诺(J.T.Moreno )提出的社会测量法主要用于测量( )。

A. 人际关系

B. 组织关系

C. 组织

D. 组织地位

【答案】A

【解析】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莫里诺1934年提出,是指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11.将Z 分数转换成T 分数时,需要进行( )。

A. 正态化转换

B. 非正态化转换

C. 线性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