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2.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凋查?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

依据。

(4)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3.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土地退化是一种“慢灾害”。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流失的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和现代社会经济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1/3,由于地势起伏和坡度关系,表层的土壤颗粒易随地表径流顺坡流失而进入江河汇人海洋。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水旱季节交替明显,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并常集中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这种气候和降雨特点,既不利于稳定的植被生长,也为水十流失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营力。

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中国也有其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加上不断战乱和历代的大兴土木,使开发较早的中原及其邻近地区早己树尽林光,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了条件。

(2)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自然因素亦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中国约一半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受少雨多风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影响。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在不断地扩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3)土地次生盐渍化

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灌区,由于水闸、渠道、稻田渗漏使其周围地下水位升高至临界深度以上,大量地面蒸发积盐,使其土地发生次生盐渍化。

(4)土地污染防治

首先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渣进入土壤的数量逐年增加,受污染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其次是全国每年施用化肥4000多万t ,农药50多万t ,因使用不合理,利用率低,大部分分散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直接或间接污染土地,进而使动植物和各种农畜产品中有毒物质积累,破坏食物链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4. 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答案】(1)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分布不仅表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在一个区域内也显示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2)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5. 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

【答案】要想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优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必须掌握系统论的方法,对土地利用有系统的认识,将土地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分析;

(2)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效益,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对其进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让土地利用的目标和行动符合持续发展的标准;

(3)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发挥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人们利用土地的行为实施宏观和微观的控制和管理,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

(4)通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土地资源的信息依据。确保土地利用始终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6. 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3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答案】(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

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建设,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土地资源的信息依据。具体地讲,目的有:

①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②寻求达到土地利用最佳整体效益的配置方案,以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③确定土地持续利用方式,以促进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持;

④实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利用“3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①遥感技术(RS )有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卫星遥感资料上有空间的宏观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等特点,其优势在于大面积的动态监测。主要可用于土壤沙化、草原退化、土壤侵蚀、沿第滩涂的开发利用,土地受灾面积等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监测。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高、荷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