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理工大学997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主要体现在:
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牧草地退化;
③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④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⑤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等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的总量大幅度下降。中国耕地减少,必将加重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用地规模过大,建设外延扩展,热衷于城镇升格,用地盲目增加,土地利用率低。
耕地数量减少引起的质量损失十分惊人,一是高质量耕地尤其是水田占用多,开发补充少; 二是南方耕地净减严重,粮食生产能力损失较大; 三是建设占用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耕地,质量较低。
(3)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地。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加剧了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大气、土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对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2. 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1)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成的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在时一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3.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答案】(1)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区位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2)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工作过程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 法可分为如下6个主要步骤:
①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其中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
②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并形成以各个农业生态小区单元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区图。其中,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等两张图。
③在上述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与计算两个生态区图的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灌溉农业的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旱作农业的生产力)。
④在上述光温十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十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最后统计出每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⑥按平均每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平均每天以至每年所需热量、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每一定行政单位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土地生产蛋白质量,而折
4.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
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二、论述题
5. 区域开发的特性与原则?
【答案】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和规律; 同时,区域内多个系统在形成发展和相互并存过程中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差异的存在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情,因此,在区域开发内容上必须体现各自的水平与特色,服从不同发展目标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开发步骤。
不同的区域各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不同的开发战略,但各种类型的区域开发活动应努力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开发必须从区域自身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如在我国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技术和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产业化农业。在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及其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同时要加强水利和通讯等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硬件,为经济开发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通过资源利用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行。
区域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意环境整治与环境保护,既要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的需求,又不会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符合区域长远利益的选择,可保证区域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为了确保区域快速、有序、高效地发展,区域开发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①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既要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保证区域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快的提高,更要注重开发的效益,以并不充裕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克服为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效益的错误倾向。
②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即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开发决策者必须有统筹全局、放眼未来的思维高度,遵从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协调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乃至全国的关系,协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