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理工大学997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
土地人口承载力具体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两种:
①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②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按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质量,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
(2)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的确定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根据相应的联合国的投入水平的分级指标来确定投入水平。
营养水平则根据当地居民的人均膳食热量和蛋白质等的数量和比值来确定。
2. 试述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和对策。
【答案】(1)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3个途径,即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扩大耕地面积,但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同时,国际市场小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因此,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①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了一定的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才有必要的空间和基地;
②保护耕地地力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惟一或主要途径;
③保护耕地环境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质量要求的惟一选择。
(2)我国保护耕地的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③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④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⑥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⑦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3.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 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内容
①规划变量分析;
②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③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
④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4)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我国的基本粮食供应,使得在人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当时也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防止在高利益的推动下对耕地的荒弃,从而让人地矛盾在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得到缓解。
4.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两类。
(1)自然因素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等条件
①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方面。光照条件主要通过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影响农业及非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 与土地利用及其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地表水的丰缺状况,而且影响着地下水的成分、数量和分布等。
②地形地貌中的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 地质条件中的土壤资源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
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
③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④土地资源中水休的类型、数量及质量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⑤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区域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②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③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二、论述题
5. 土地整理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答案】(1)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2)土地整理的意义
①推进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有客观要求
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我国人日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日益增大,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占用土地量还会增大。为了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过度开垦的耕地还要退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量。决定了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走推进土地整理、集约用地的道路。
②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求各行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得减少。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国土资源部首要的工作目标。一方面,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从客观上提出了对土地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新开发土地的后备资源往往处在生态敏感地区,稍有不慎就会有不好的环境后果。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条件、生态条件决定了不能把开发土地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手段,今后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只能依靠对已利用土地特别是农地的整理。
③推进土地整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