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或土壤学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主要有:
(1)土地资源的数量
主要考虑耕地、草地和可利用的水域等土地的面积。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主要由土地资源的各种属性决定,如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 土壤质地、养分含量、pH 值等土壤因素; 土地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
(3)投入水平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物质和科技两方面投入的多少和高低。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农药、机械等; 科技投入包括改良的种子、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等。
(4)生活水平
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包含很多方面,但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中,一般用人们所需要的食品数量来表示,有的以每年人均需要多少粮食计算,有的以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量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来计算。
(5)时间尺度投入
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中,需要选好时间尺度。要确定研究所针对的时期,还要预测相应时期人口、投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等的变化情况。
2.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3. 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土地生态系统在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通过自然界的四大循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具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程。其主要特征有:
(1)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是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4.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主要体现在:
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牧草地退化;
③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④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⑤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2)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等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的总量大幅度下降。中国耕地减少,必将加重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用地规模过大,建设外延扩展,热衷于城镇升格,用地盲目增加,土地利用率低。
耕地数量减少引起的质量损失十分惊人,一是高质量耕地尤其是水田占用多,开发补充少; 二是南方耕地净减严重,粮食生产能力损失较大; 三是建设占用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耕地,质量较低。
(3)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
进入土地。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加剧了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大气、土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对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二、论述题
5. 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3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答案】(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
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建设,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土地资源的信息依据。具体地讲,目的有:
①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②寻求达到土地利用最佳整体效益的配置方案,以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③确定土地持续利用方式,以促进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持;
④实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利用“3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①遥感技术(RS )有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种。卫星遥感资料上有空间的宏观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等特点,其优势在于大面积的动态监测。主要可用于土壤沙化、草原退化、土壤侵蚀、沿第滩涂的开发利用,土地受灾面积等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监测。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高、荷载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用航空遥感作点状或带状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是卫星遥感调查的必要手段。主要可用于耕地增减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展的监测,农田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等等。
②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土地资源的准确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地理信息进行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的专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是: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宏观决策以及地籍管理。
6.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答案】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
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如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地资源的水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