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3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 )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
A.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B. 学生的智力水平
C. 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D. 定势
【答案】A
2. 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种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展出的优秀品质是( )。
A. “胜任力”
B .“忠诚”
C. “希望”
D. “意志”
【答案】A
【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3. 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
A. 摇头
B. 系鞋带
C. 心算
D 作文
【考点】运动技能。
【答案】B
【解析】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系鞋带等技能。心算、作文属于心智技能。摇头不属于技能。要好好对比,书写和心算的不同,看似很像,但却一个是运动技能,一个是心智技能。因此,答案选B 。
4.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测验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调查法
【答案】B
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A. 布鲁纳
B. 桑代克
C. 奥苏伯尔
D. 罗杰斯
【答案】D
6.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 )为核心建立的。
A. 观察学习
B. 社会学习
C. 直接学习
D 符号学习
【答案】A
7. 人对自己行为所进行的反省或情绪上的评价,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 )。
A. 道德评价
B. 良心
C. 移情
D. 从众
【答案】B
8.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 知识巩固
B. 知识运用
C. 知识提取
D. 知识迁移
【答案】C
9. 强凋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的理论是( )。
A. 格式塔的顿悟说
B. 认知发现理论
C. 认知同化理论
D. 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D
10.按照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
A. 言语信息
B. 具体概念
C. 定义概念
D. 问题解决
【考点】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案】A
【解析】加涅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①智力技能;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④运动技能; ⑤态度。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因此,从学习过程的模式来看,认知策略就是控制过程,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态度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被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它也是技能的组成部分。智力技能是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言语信息不属于智力技能。言语信息不属于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包括具体概念,定义概念和问题解决。因此,答案选A 。
二、简答题
11.如何理解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适宜的教育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①适宜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质量,是发展的一种助力。若儿童己具备相应的身心发展水平,但剥夺或延迟他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的身心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同样,若教育不得法,违背了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则有可能延缓其心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发展的阻力。
②维果斯基针对教育与个体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认为教学要着眼于、落实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