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案】(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
(2)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在思想观点卜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与品德即形成了。
2. 常见的教学测验有哪些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学测验可以用来测量和评价学生在一定群体中的等级,也可以用来测量和评价学生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常见的教学测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教学测验的类型
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
②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安排教学。
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目的在于考查教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补救教学,同时,检查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当,教材的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目的在于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一般在形成性测验的基础上进行。
③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学业成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而自行设计和编制,用来考查学生学习进步请况的测验。
(2)特点和作用
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之用。这种测验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大,得分的范围广,充分显示个别差异; 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这种测验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能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缺少诊断困难的效用,且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紧张与焦虑。
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能用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哪些学得较好,哪些没有学好,需要补救。标准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
②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
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在于为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种测验一般在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时,或者所预测的学习结果非常具体并有明显的顺序的情况下采用。
形成性测验:一般要根据情况进行多次,它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可难可易,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情况实施。但它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学生分等鉴定,以及学生间成绩的比较。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一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实现的。
总结性测验: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所以测验的内容须注意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③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已经具备常模、效度、信度、施测程序和计分方法等基本条件的心理教育测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都可以是标准化测验,而标准化学绩测验则是标准化测验的一种。由于标准化学绩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优点,所以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这种测验在国外使用比较普遍。
教师自编测验:由于学校科目繁多,教学检查需经常进行,而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是实际教学中应用最多和教师最愿意用的测验。
3.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实际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内容是: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即总是设法获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期待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根据己有经验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一种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知观念。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期待,完全是认知性的。
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到达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个体只有认知这些环境条件,才能克服困难,到达目的。这种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到达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行为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某种刺激模式的认知。有机体学习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应,而是学习到达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托尔曼的期待和认知地图是学习理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个体只有在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有可能发生实际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使其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而不是“单刀直入主题”。
②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认知地图的构建。
4. 怎样理解接受学习的意义与特点?
【答案】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学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1)接受学习的意义
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大量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
(2)接受学习的特点
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中亦存在着意义与机械的区分。动物通过盲目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即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②接受与发现是个体获得经验的两条途径。两者都是在能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①学习内容: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己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沦材料。
②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