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法学院888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之中国法制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六杀

【答案】“六杀”是唐代对封建刑法理论中关于杀人罪的最大发展,是在《斗讼律》中对杀人不同情形作了区分。“六杀”即“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是指预谋杀人; “故杀”是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己有杀人的意念; “斗杀”是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 “误杀”是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 “过失杀”是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 “戏杀”是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备与立法技术的发展。

2. “仆区之法”和“茹门之法”

【答案】这两部法律都是春秋时期楚国进行成文法制定的成果。“仆区之法”是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在位时期主持制定的,仿效的是周文王时期“有亡,荒阅”的制度,主要是解决奴隶逃亡问题,打击的除了逃亡奴隶,还有隐匿逃亡奴隶的人。这部法律规定:“盗所隐器,与盗同罪”。“茹门之法”则是公元前613年到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在位时主持制定的,主要是规定宫廷警卫方面的法律,内容是规范诸侯、大夫等人朝时乘车的问题,为了保障国君安全和权威,他们一律不允许乘车进入宫门。

3. 以救代律

【答案】以救代律是宋代自神宗王安石变法之后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宋神宗前,宋代立法律救并行,神宗之后,为及时推行新法,规定“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救’夕,改唐以来律、令、格、式并存为救、令、格、式并存,使得“律恒存于救之外”。在司法实践中律实际上成为空文,其地位为救所取代。变法失败后,以救代律的做法也被沿用。以救代律促进了变法,但也破坏了法制,其使封建法制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御用的工具。

4. 爱书

【答案】“爱书”是秦代一种司法记录文书。秦律明确规定,在案件审讯时,须将审讯经过、在场人员、被告人的口供和所使用的证据等一一记录下来。秦代司法机构的审讯记录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案情报告,在《封诊式》中均称“爱书”。从《封诊式》所载事例来看,秦代的审讯记录大体上应包括以下内容:被审讯者的姓名、身份、籍贯、现居住地址,以及因何原因被控告; 原告的诉辞,被告的供述,司法官吏追问时他们的辩解辞; 被告人是否有前科; 证人在讯问过程中提供的证词; 有哪些证据; 审讯过程中是否进行拷打。

5. 阿党附益

【答案】“阿党”、“附益”实际是两汉时期刑法方面的两个新罪名,都是用来打击地方诸侯王势力的措施。“阿党”是指“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即诸侯犯罪,而由中央派到地方诸侯国的傅相不尽监督责任、不予检举,这种行为的性质是和诸侯结党; “附益”指中央朝廷的大臣外附诸侯,为其在中央进行利益游说的行为。阿党附益诸侯王,就是与诸侯王结党,共同对抗朝廷,这两种行为严重危害中央集权,要处以重刑。

6. 司寇

【答案】司寇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主刑狱之官。据《左传》和铜器铭文所记,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国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楚名司寇为司败。战国时不少国家仍名刑官为司寇。

7. 保辜

【答案】“保辜”制度是唐律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而作的特别规定。对于手足伤人及用器物伤人,唐律视其情节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三十日,折跌支体及破胃·者五十日”,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责任; 限外死去或者限内以其他原因造成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个进步。

8. 朝审

【答案】朝审是明代会审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明代建立了朝审制度加以审核。明英宗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自此后,朝审制度正式确立,且“永为实例”。朝审不仅是审核死刑,而且有宽有之意,也就是朝审的案件,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情节有矜悯或可疑的改为戍边:囚犯有翻异供词的移调官府再审:符合律令的监候听决。明代朝审实为清代朝审之开端。

9. 厂卫制度

【答案】厂卫制度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点,也是有明代的一大弊政。“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明成祖时“恐外官询情”设“东厂”,宪宗时又为监督厂、卫而设“西厂”,至武宗为监督东、西厂,又设“内行厂”。“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多由宦官充当。如宦官刘谨、魏忠贤等人均把持过厂卫,权倾天下于一时。明末曾下令尽毁锦衣卫刑具,不许再用。

10.八辟

【答案】这是西周对贵族犯罪的一种优惠对待政策,指的是八种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时,可以享受特权,不按照普通的法律进行定罪量刑。刑事处罚时,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犯罪情节等

临时议决,一般可以采取宽有或赦免。这八种人包括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这是一种同罪异罚的制度,是贵族身份的特权保护; 是后世“八议”制度的渊源。

二、简答题

11.请简要陈述汉朝的官吏选拔制度。

【答案】汉朝的官吏选拔一般有六种途径:察举、征辟、上书拜官、任子和荫袭、货选制度以及太学中学绩优良者补官的制度。

(1)察举是西汉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之一,即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才由地方向地方郡、国举荐,再由地方举荐到中央; 始于汉高祖的“求贤诏”。根据被选荐的对象,察举的具体考察科目在西汉包括贤良方正、孝梯力田、茂才异等和孝廉等几种,东汉为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和明经等几种; 被举荐的人起初限于二千石以上的官僚子弟,后来汉武帝为了广纳人才,打破了这一限制,扩大了举荐对象。举荐之后,一般还要经过皇帝亲自策试。

(2)征辟是西汉另一卞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是皇帝或高级官吏直接出面聘仟有名望的人士为官; 皇帝所聘任的称为“征召”,高级官吏所聘任的称为“辟召”。汉武帝时期,规定了征辟的选拔基本标准,即“四行”和“四科”。“四科”包括品德高尚、学识博达、明达法令和刚毅果断; “四行”指品行质朴、性格敦厚、为人谦虚逊让和讲求仁义。这种方式选拔的官吏一般可以不拘资格耀升。

(3)上书拜官,这是鼓励士人参与朝政、积极提供意见的措施,指有些向皇帝上书的士子由于提出有利于统治的措施和政策,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得官。

(4)任子和荫袭是指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期年满三年则可以保举一名子弟为官的制度。一方面这体现对官员的优待,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当时一定历史现实的,汉代发展起来的史学家和律学家多为家学,如司马谈和司马迁、杜氏父子皆如是。

(5)货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卖官”制度,是为了临时解决财政困难而设置的临时性官吏选拔途径。

(6)中央学府“太学”中,有成绩优异、经过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为官,即早期的“学而优则仕”,这种考试为官的制度和后世的科举制度有紧密联系。

1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

【答案】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改革旧的诉讼审判原则与制度,使之适应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结晶,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移植外国先进法制的积极结果,是中国旧的传统司法制度的解体、近代新的司法制度的开创与发展,是20世纪清末开始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新篇章。南京临时政府主要的司法改革措施有:

(1)禁止非法逮捕拘禁;

(2)罪刑法定,不溯既往;

(3)禁止刑讯,重证据不偏重口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