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晚明文化思潮的狂飙一扫禁欲的阴霾,在程朱理学禁锢下压抑的太久的人们一旦打开锈蚀的闸门,人欲的洪水便冲泻而出,给原来沉闷的世界带来了活力、生机,同时也带来灾难。"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奢靡相高",成为一时之风气,正所谓人欲横流,世风日下。这种种现象,引起一些士人的反省,于是抨击王学末流,复兴程朱理学,校正世风、整饬风俗的主张与努力和明末兴盛的"实学"相结合,遂形成明代末年"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的社会思潮。 主要生活于晚明时代的冯梦龙,深受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以男女之情为出发点,提出了"情教"的主张,认为"情为理之维",试图以"情教"代替理教,以真情来建构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此即他所谓的"我与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建立一个"蔼然以情相与"的美好的等级社会。 但是,我们还当看到,冯梦龙又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他的"情教"观尽管以"情"为主导,但分明又以"理"为旨归。"三言"是阐释"情教"观的经典力作,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当以"情"为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时,对小说中那些积极追求爱情且大胆、奔放的女性,如陈玉兰、刘素香等流露出赞赏之情;对那些独居或孀居深闺的少妇,如王兰巧,邵氏等的失足行为表示出一定的理解和同情;对那些反抗理教自主婚姻的寡妇如卓文君等,表示了肯定。但是,当他以"理"来规范情时,儒家传统的保守主义便占了上风,他不仅在各部小说的序中表明自己创作的目的是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等等。而且,具体到每卷话本,既有入话"标其目",又有尾评"明其志",时时以封建伦理道德的传教士面目出现。这样,在"三言"婚恋题材的作品中他一方面以"情"来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一方面又企图以儒家的伦理观念来整饬世风和时弊。二者的矛盾造成"三言"婚恋观念上难以克服的内在紧张。 这种矛盾和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首先冯梦龙所处的时代,仍是程朱理学占据政治、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虽受到晚明解放思潮的冲击,却未从根本上动摇他的根基,这是"三言"婚恋观矛盾、冲突的大背景。其次,冯梦龙本人所受的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的经历与他潦倒、不得志的下层市民的生活经历的矛盾,也是原因之一。再次,冯梦龙一面以"俗"文学形式和写实的方法,反映市民的生活、思想和情趣;一面却又在思想内容上向"雅"靠拢,重视小说的劝世功能和作用,这从小说的命名上可见一斑,这也是产生"三言"婚恋观内在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冯梦龙没有消极地让矛盾、冲突在作品中僵硬的对峙,而是以他的"情教"观为思想基础,在矛盾中积极斡旋。在倡导情的同时,又不忘以"理"去引导它,规诫它,努力使情的张扬和对儒家维护达到完美的折衷,使"情"和"理"达到和谐和统一,既以情感人,又以理化人。 以往的研究,只注意到"三言"反对程朱学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作品内在的矛盾。本文力求做到全面地把握,给它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笔者虽竭尽全力,但仍难免有失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审老师不吝指正,以便作进一步的修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