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与农业地理初探

关键词:无

  摘要

要探讨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地利,就必然的涉及到个内徙民族在黄河中下游地理分布及汉化程度。内徙的各民族,氏、羌等族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匈奴族分部在汾水流域;鲜卑族分部范围较广,而一代北、长安、洛阳、邺四个地区为中心;丁零以定州丁零为主;些足则以上党为中心;河东郡成为属、氏、羌等族的杂居地区;蠕蠕以官府营户的身份,分布在济州等地。氏族因其"俗能种田",有力的地理位置,汉化很深;鲜卑足则因孝文帝的改革,也已经汉化了;匈奴、羌、丁零、谢等族即能从事农业,也能从事畜牧业,处于半农牧阶段;蠕蠕则是政府的特殊奴役。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各民族的地理分布即汉化程度有了一个大体了解本文第二部分,就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北魏时期(定都洛阳之后)的农牧业界线,大体上沿碣石,只居庸关,这项西南至常山关,顺太行山东麓直达黄河北岸。在关中地区、太行山以东地区、齐鲁地区、河南地区四个主要农业区中,以太行山以东地区和齐鲁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为高。其次是关中地区。粟和小麦仍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布最广;水稻则分布在有渠堰、坡塘以及淮河沿岸地区。桑叶的发展以太行山以东地区最发达,丝织品也最好。 北魏王朝由拓跋鲜卑建立,强行的汉化,并没有是拓跋鲜卑和汉族彻底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对畜牧业有一定的依赖。孝文帝的均田制又使北魏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基本达到了汉代的水平。北魏统治者正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畜牧业为辅,促进了北魏王朝的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正基于此,才出现了繁荣异常的都会-----洛阳,才产生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的农业全书──《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