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答案】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己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否充分得到了发挥或是否全部表现为正面效能,通常不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社会保障的多重功能主要表现在:
(1)稳定功能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社会保障能够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反叛心理与反叛行为,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地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即社会保障是通过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功能的,它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
(2)调节功能
①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
②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它体现在如下多个层次上:
a. 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b. 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c. 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 d. 社会保障事实上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
③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3)促进发展功能
①在社会发展领域:
a. 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胜循环。
b. 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c. 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
d. 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如社会保障对象通常不分性别的做法就极大地促进了男女平等。
e. 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②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
③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又促进着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并非只有单纯的维系、润滑作用,而是有着促进作用。
(4)互助功能
社会保障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本身即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的; 同时,构成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从实质上体现出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资金的互助、物的互助和劳务服务的互助,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
(5)其他功能
社会保障事实上还有着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在西方国家,有的经济学者还认为社会保障有资本积累功能,并把它作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的同时,也要警惕将社会保障功能泛化。因此,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应当警惕泛政治化、泛经济化、泛社会化现象。
2.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方针及其体现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案】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方针及其体现的主要精神论述如下:
(1)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方针
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方针是:“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推行救灾扶贫相结合、发放救灾款无偿有偿相结合和“有灾救灾,无灾扶贫”的办法,调动灾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抗灾防灾能力。在救助灾民方面,中国政府还动员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出力予以支援。同时,中国政府还动员基层社区救助,并接受国际组织和个人的捐助。
(2)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主要精神
主要体现了人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可贵精神。自然灾害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和社会为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生活无着落的公民提供紧急救助,以保证公民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主要工作是抢救被灾害威胁、损害的国家和公民的财产,恢复灾区的生活秩序,解决灾害对公民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动员社会力量支援灾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3. 参考相关资料,分析我国住房福利发展的变迁。
【答案】(1)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改革住房制度,就不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能理清国家、单位和职工在住房问题上的责任,财政负担过重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问题等改革就难以推进。
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着手实施,此后巧年时间,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①第一阶段,房改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借鉴了国外的经济教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城镇住房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发43号文件还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就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改革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后,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快速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建立,通过实施国家安居工程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基本政策,同时推动了商品住房开发的不断发展。
②第二阶段,房改的重大突破阶段
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果断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居民住房消费,加快住房建设。国发23号文件实现了我国住房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城镇住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加快了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步伐。
③第三阶段,完善住房政策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即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此后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多次发文,采取有区别的税收、信贷和土地政策,以及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就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供应结构等作出具体规定,防止了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时期。
30年的住房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一,确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第二,明确了政府在城镇住房问题上的职能。第三,提高了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和居住质量。
(2)我国的住房福利
回顾住房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住房制度己经从国家包办的福利制度走向个人责任为主,福利主要以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形式出现,对低收入群体,住房福利则是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形式供给。由于我国的人口多,住房供不应求,因此所提供的住房福利也很难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
①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发展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面向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无力通过购买住房解决基本住房需求的家庭,实现住房保障对象的全覆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
②以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为重点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理顺房地产用地、金融、税收政策,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府调节机制。
③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为重点统筹城乡住房政策。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农民进城定居的住房政策,保证城镇化健康推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