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社会保障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特点有:
(1)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偿付必须限定在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内所发生的费用。超出保障范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偿付。
(2)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偿付应以参保人实际所发生或支出的医疗费用为限,即医疗保险偿付的费用不得超出参保人实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3)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偿付仅限于参保人患病就医所发生的直接医疗费用,对于不是疾病直接造成的费用,如就医路费、伙食费、因医生失职造成的医疗误差或医疗事故等损失,以及因工导致的工伤就医费用等,医疗保险机构均不承担费用偿付的责任。
(4)医疗社会保险费用不能偿付给未参保的人。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或属于覆盖范围但是没有参保,或参加医疗社会保险但没有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的,均没有理由和权利享受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偿付。
(5)医疗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是指法律上规定的被保险人能够享受的医疗给付水平。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法律上,所有被保险人都有享有同等待遇的权利。如果被保险人被剥夺了这种权利,可以诉诸法律。这是医疗社会保险的法理基础。二是被保险人实际得到的待遇,依被保险人的病情需要而定,并非人人均等。医疗社会保险给付的待遇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疗的需要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可以作相廊的调罄.
2.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以下领域:
(1)在政治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补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在许多国家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竟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2)在经济领域
①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范围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愈健全、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社会保障愈是残缺不全、水平愈低、规模愈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②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著,它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际之间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
③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
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民储蓄与投资,并随着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是经济发展周期与周期之间的蓄水池,当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亦随之扩大,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对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起重要作用; 当经济哀退时,失业率提高,由于失业者不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而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减少,而失业者及经济衰退带来收入下降的低收入阶层对社会保障待遇的要求随之增大,又使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规模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具有唤起有效需求、提高国民购买力的功能,最终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④社会保障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
如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直接调节作用,是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 社会保障基金的融通对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起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又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奠定了基础,并对技术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
(3)在社会发展领域
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调节。
3. 参考相关资料,分析我国住房福利发展的变迁。
【答案】(1)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改革住房制度,就不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能理清国家、单位和职工在住房问题上的责任,财政负担过重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问题等改革就难以推进。
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着手实施,此后巧年时间,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①第一阶段,房改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借鉴了国外的经济教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城镇住房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国发43号文件还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就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改革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后,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快速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建立,通过实施国家安居工程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基本政策,同时推动了商品住房开发的不断发展。
②第二阶段,房改的重大突破阶段
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果断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居民住房消费,加快住房建设。国发23号文件实现了我国住房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城镇住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加快了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步伐。
③第三阶段,完善住房政策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即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此后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多次发文,采取有区别的税收、信贷和土地政策,以及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就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供应结构等作出具体规定,防止了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时期。
30年的住房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一,确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第二,明确了政府在城镇住房问题上的职能。第三,提高了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和居住质量。
(2)我国的住房福利
回顾住房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住房制度己经从国家包办的福利制度走向个人责任为主,福利主要以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形式出现,对低收入群体,住房福利则是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形式供给。由于我国的人口多,住房供不应求,因此所提供的住房福利也很难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
①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发展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面向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无力通过购买住房解决基本住房需求的家庭,实现住房保障对象的全覆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
②以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为重点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理顺房地产用地、金融、税收政策,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府调节机制。
③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为重点统筹城乡住房政策。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农民进城定居的住房政策,保证城镇化健康推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