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 知识巩固
B. 知识运用
C. 知识提取
D. 知识迁移
【答案】C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A. 原型
B. 原型启发
C. 问题情境
D. 问题对象
【答案】A
3. 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
A. 杯弓蛇影
B. 蜜蜂采蜜
C. 望梅止渴
D. 老马识途
【答案】B
4. 在学习与原有知识十分相似而又不同的新知识时,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一些可以区分的变式,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强己有知识的概括化程度
B. 增强己有知识的可辨性
C. 增强己有知识的稳定性
D. 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答案】B
5. 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
A. 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 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 图式、同化、运算、成熟
D.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考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他认为: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儿童利用己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己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 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6. 学习定势说认为,学会( )有利于学习迁移。
A. 前摄抑制
B. 学习什么
C. 后摄抑制
D. 如何学习
【答案】D
7. 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以看出( )。
A.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B.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C.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D.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问接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答案】B
8. ( )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埃里克森
【答案】D
9. 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是( )。
A. 标志动作并组织活动的进行
B. 巩固与进一步概括动作表象
C. 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
D. 改变动作方向
【答案】A
10.传统的迁移理论所讨论的迁移是( )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迁移。
A.2
B.3
C.4
D.5
【答案】A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归因理论? 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 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答案】(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解释的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常见的归因维度
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 , 1958)。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或者个人内部因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小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②罗特的内控与外控:罗特(J.B.Rotter , 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③韦纳的三维理论:维纳(B.Weiner , 1974, 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仟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二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