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部分报告法比整体报告法有哪些优点?
【答案】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是研究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的两种研究方法。
(1)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的含义
,是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后把所看到的刺激全部报告出来,以此①全部报告法(整体报告法)
来研究被试的感觉记忆容量的一种实验方法。
②部分报告法,是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以此来研究被试的感觉记忆容量的一种实验方法。
(2)部分报告法与整体报告法相比,它的优点是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①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小经注意的刺激立即遗忘。采用整体报告法时,由于要求被试报告呈现的所有刺激,因此,大部分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时就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②部分报告法中,被试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从而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经过部分报告法的测定,人类的瞬时记忆容量其实是很大的,刺激呈现的一瞬间几乎所有刺激都进入了瞬时记忆。
2.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哪些方面的误差? 请分析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及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答案】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以及平均差误法。
(1)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的误差
用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的误差包括: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时间误差; 空间误差; 动作误差; 顺序误差等。
(2)各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①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是在用最不变化法测量阈限时的常见误差,习惯误差是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做出相同的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期望误差是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做出相反的判
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习惯误差会造成递增序列阈限增高,而递减序列阈限降低,期望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与习惯误差相反。
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是在用最不变化法测量阈限时的常见误差,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的兴趣,而导致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性提高的现象。疲劳误差则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产生的疲劳或厌倦情绪,而导致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性的下降。随着实验的进行,练习误差会使阈限降低,而疲劳误差会使阈限升高。
③时间误差是由于两个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当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测量差别阈限,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继时出现时,会产生时间误差。
④空间误差是指由于刺激呈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当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测量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在比较刺激左边与右边的次数不等时,就会产生时间误差。
⑤动作误差是由于平均差误法中被试自己调整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或短时产生的误差。 (3)对各种误差的控制措施
①对于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的控制措施:在用最不变化法来测阈限时,不能只用一种系列的刺激,而应该是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这样还可以平衡练习和疲劳因素对两种系列造成的影响。
②对于时间误差的控制措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能总是先呈现标准刺激后呈现比较刺激,而要使标准刺激的呈现先后各半。
③对于空间误差的控制措施: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各占一半。
④对于动作误差的控制措施: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3. 后期认知加上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后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①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指注视点离开当前兴趣区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词汇加工的后期阶段特征。
(2)第二遍阅读时间
①第二遍阅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第一遍阅读之后注视点再次回到该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又被称为“回看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信息加工后期阶段的指标。
(3)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
,之间所有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的总和。 为比(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而且还能反映后期句子整合的加工过程。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
,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
(5)重读时间
①重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的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减去第一遍阅读时间后的持续时间。
②这一指标主要反映被试在目标区遇到困难后的冉分析过程。
4. 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1)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
(2)在准实验研究中不能得到因果关系结论的原因。
①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因为对于大多数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种群)、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或居住区)、疾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疾、脑外伤、灾难后果)而言,只能选择而不是改变。
②但是,只是选择了在这个被试变量上有差异的被试,很难保证他们在其他相关变量上是相等的。即准实验中实验者的自由度是比较小的,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较弱的。这使得被试变量的效用会和无法排除的额外变量的效用相混淆。因此,通过准实验得到的结果便不能像真正的实验结果那样可以安全地、毫无闪失地归因于自变量,而所得出的只能是自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不能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或引起了另一变量的变化。即准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严密控制、逻辑精巧的实验研究是获得因果关系的惟一有效途径。
(3)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新教材、新教法的试用过程,以及在医学的疗效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就是典型的准实验设计。举例如下:
①例如,研究者想研究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验前,选择的教学班是两个现成班级,不可能因为实验而将两个班拆散后再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只能随机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依照准实验设计的模式,前测成绩是两个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小学升入初中的考试成绩和他们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成绩作为两个班开始比较的基础。实验组实行的处理是对教材逻辑顺序的调整和增加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控制组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及教法。后测成绩来源于对两班学生实施的同一测验的测验分数。这就构成了一个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②再例如,某医疗研究机构研制了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为了试验此种药物是台真的有效,研究人员筛选了20名多动症儿童参加试验。为了试验的实施,他们编制了甲、乙两套学习材料,这两套材料经检验在难度等方面相当,以分别用于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可靠地进行比较,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某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均使用甲套材料进行前测,即均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学习材料甲,然后检测学习成绩; 第二阶段,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而控制组不接受; 第三阶段是两个组儿童各自都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