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2. 洛仑兹曲线

【答案】洛伦兹曲线由统计学家M.O. 洛伦兹提出,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用一个正方-形图来表示的,其中横轴表示全国家庭或个人依所得由低到高分成几个等级的累积分数; 纵轴表示所得分配累积百分数。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它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而得到广泛应用。

3.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 梅叶的看法,方案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①方案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②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⑤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4.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5.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6.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二、简答题

7. 解释政策目标、政策指标和评估标准概念。

【答案】(1)政策目标、政策指标的概念

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日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它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具体的经济社会政策有更具体的单个或多个指标。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而且许多政策往往只能用非量化的或质的指标来衡量。但是,在政策分析中,量化的指标更重要和有用。所谓的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如果一项政策是其有明确的目标取向的,并且这个目标是可以量化的,那么就能够用单一或多个量化的指标来刻画该目标,以帮助政策分析和决策。

(2)评估标准的概念

评估标准又称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是指用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尺度,即用来指导决策的东西。标准可以是尺度、规则和水准,即那些由特定的决策者用来判断一个特定的决策情景的性质、目的和目标的东西。评估标准构成行动建议基础的明确陈述的价值观,它有六个主要类型:效益、效率、充分性、公正性、回应性和适当性。

8. 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变迁的概念。

【答案】(1)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2)政策变迁

政策变迁是指这样一种政策发展变化过程,即决策者通过政策评估及监测,在获得政策执行及政策结果的信J 息之后,对政策去向做出判断和选择:维持、延续、调整或终止该政策。

9.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①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就越大。

②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

③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一般来说,政策涉及的人数越少、越明确,政策执行就越容易,越有效; 反之,政策执行就越困难,越无效。

④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人们因历史传统的熏陶,而养成一套行为定向及模式,常习惯于某种成规,倾向于保守持续的状况。要想全面改变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团体行为所须调适量越小越好,这样小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使政策得以有效执行。

①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政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求内容的正确、方向的正确; 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划程序。

②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

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无论政策制定得多么具体明确,如果负责执行政策的机构和人员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那么,执行的结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日标。因此,政策方案要涉及政策资源的具体规定。一般来说,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