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从系统发生论的途径看,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其中,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过程的个人或组织,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等; 政策客体是政策的作用对象,包括社会问题和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则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3.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4.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5. 政策研究组织
【答案】政策研究组织即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
才能,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满意方案或优化方案,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包括:①提供咨询,为决策者献计献策、判断运筹,提出各种设计; ②反馈信息,对实施方案追踪调查研究,把运行结果反馈到决策者那里,便于纠偏; ③进行诊断,根据现状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 ④顶测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提出各种预测方案供决策者选用。
6. 不确定型政策
【答案】如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因存在某些不可控的因素,从而选择的方案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甚至有一些是决策者根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这种政策就是不确定型政策。也有人对不确定型政策依据各种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可知性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将可以预测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风险型政策,将不能预测可能出现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不定型政策。
二、简答题
7. 设计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决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因为它是决策者期望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目标的具体明确性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不能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在目标表述上,其内涵和外延都应当科学界定。具体讲,词义要确切,是单义性的理解; 实现要求与约束条件都要具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目标量化。
(2)目标要有前瞻性
在确定决策目标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地预测问题的发展动向,掌握问题发展的各种可能趋势,使决策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目标的规定高于现实水平,才能对政策参与者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3)目标应具有可行性
决策目标只具有前瞻性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可行性,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使决策目标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基础上。这些主客观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时间等方面的资源和国际、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期望与要求等。决策日标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是经过主观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要避免政策目标偏高或偏低。
(4)目标要具有协调性
现代政府决策往往是复杂的多目标决策,同时要实现多个目标,其中有主要目标也有次要目标; 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 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 有定性目标也有定量目标; 有相互补充的目标也有相互对立的目标。决策目标的协同,是要强调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巩固它们之间的同向性,减少它们之间的异向性,避免它们之间的冲突性。
(5)决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现代政策系统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等级系统。除有总体目标外,还有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在由总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组成的分层目标结构中,实现上一级目标的手段,往往是下一级的目标,即下一级目标是上一级目标的手段,由此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目标—手段链。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既要避免目标异化为手段,或手段对目标的胜利,又要避免目标置换,不能用高层次的目标代替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也不能用本层次的目标去干涉低层次的目标。
8. 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依据。
【答案】(1)政策调整的概念
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小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在某种意义卜说,这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2)政策调整的原因
公共政策的调整并不是由主观随心所欲地决定的。政策的调整,无论是修正、增删、更新还是撤换,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同时,政策调整也有自身的特点。下列原因导致政策调整: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以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②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环境系统,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公共政策系统之外并与它发生相互作用的是环境超系统。政策问题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政策运行的条件和资源也都是由环境提供的。如果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己经对政策运行的条件与资源产生影响,或者已经超出了政策问题的状况,政策就必须适应环境做出调整。
③政策资源发生改变
与环境改变的依据有关联的是政策资源变化的依据。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控、评估,都是需要一定类别、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支持的。政策资源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恒量,它与政策制定、实施主体实际掌握的公共管理权力、本身的权威、从环境中提取资源的能力有关。因此,政策资源也是一个变量,政策资源出现变化,政策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调整。
④政策局限性的暴露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们主观的失误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的; 有些局限性是由政策的时空特点决定的。在政策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