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906财务会计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股票分割与分派股票股利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1)①股票分割又称拆股,指的是股份公司用一股以上的新股交换一股流通在外的股份的行为,它对公司的资本结构、资产的账面价值、股东权益的各账户(普通股、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等都不产生影响,只是使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増加,每股股票代表的账面价值降低。

②分派股票股利只是将公司的税后利润或部分盈余公积金转化为资本,并不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流出,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总额也不发生变化。

(2)股票分割与分派股票股利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不同,股票分割不对企业财务产生影响,而分派股票股利影响企业财务。其原因如下:

①分派股票股利。分派股票股利并不直接増加股东的财富,不导致公司资产的流出或负债的増加,因而不是公司资金的使用,同时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公司的财产,但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结构发生变化。分派股票股利后,如果盈利总额不变,会由于普通股股数增加而引起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的下降;但又由于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不变,每位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仍保持不变。

②股票分割。股票分割所产生的效果与发放股票股利近似。股票分割时,发行在外的股数増加,使得每股面额降低,每股盈余下降;但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权益各项目的金额及其相互间的比例也不会改变。这与发放股票股利时的情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2. 简要说明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

【答案】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根据是否涉及补价分为两种情况:

(1)不涉及补价,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2)涉及补价,支付补价与收到补价的双方的会计处理不相同。

①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即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②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

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对于支付补价方而言,作为补价的货币性资产构成换入资产所放弃对价的一部分,对于收到补价方而言,作为补价的货币性资产构成换入资产的一部分。

3. 简要说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者初始确认金额的主要区别及两者期末计量的异同点。

【答案】(1)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的主要区别: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应当按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取得时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了己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是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同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井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2)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计量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A. 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都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 B. 出售的时候,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以及持有过程中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

②不同点: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4. 企业在建工程的工程用物资、待安装设备、预付工程款、工程管理费用、自营工程、出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等分别应如何计价?

【答案】(1)在建工程的工程用物资:应按实际购买成本和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増值税计价。

(2)待安装设备:按设备的实际购买成本和专用发票上的増值税,以及预计的安装费用计价。

(3)预付工程款:应参照工程合同,结合实际工程进度来确定其计价金额。

(4)工程管理费用:应将工程管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各个在建工程,然后再将分摊额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5)自营工程: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包括购入及领用材料物资费用、人工及工程费用、借款费用和工程完工交付等相关费用。

(6)出包工程: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根据出包合同分次入账。

(7)设备安装工程:按安装该项资产实际支付成本分次入账,包括购入及领用材料物资费用、人工及工程费用、借款费用等。

5.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是指什么? 简要说明该方法对于报表的影响。

【答案】(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 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对外报告的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量,就会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

(2)这里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即按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等)计算得出的期货存货价值。

这里的“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预计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当期取得的最可靠的证据为基础,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确定。

(3)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所列不的金额不会大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而且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所造成的损失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这种计价方法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能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期末存货,使企业报表更为真实、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正确使用。

6. 全面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什么? 简要描述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

【答案】(1)全面预算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编制预算要以明确的经营目标为前提。例如,如果确定了目标利润,就能相应地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有关营业收入和费用、成本的预算。

②编制预算时,要做到全面性、完整性,凡是会影响目标实现的业务和事项,均应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来具体地加以反映,尽量避免由于预算缺乏周详的考虑而影响目标的实现。有关预算指标之间要相互衔接,勾稽关系要明确,以保证整个预算的综合平衡。

③预算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积极可靠是指要充分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要把预算指标定得过低或过高,保证预算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指导和控制作用。为了应付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预算又必须留有余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免在意外事项发生时造成被动,影响平衡,以至于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

(2)全面顶算的编制流程:

①企业决策机构根据长期规划,利用本量力分析等工具,提出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并下达规划指标;

②最基层成本控制人员自行草编预算,使顶算较可靠,较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