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欧洲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2. 莱布尼茨的单子

【答案】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指实在的终极要素,它是简单的,不可分割且互不影响的,也是自足的,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没有部分、广延或形状。莱布尼茨将单子等同于知觉和欲望,根据单子的知觉内容将单子分为三个等级:①只有知觉和欲望的基本性质,没有自我意识; ②动物的灵魂,它具有比较明晰的知觉,并有记忆相伴随; ③完全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或“理性的心灵”。在任何单子的知觉状态内,都表现该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关系。虽然它们的每一个都是自身封闭的,它们之间却有上帝预先确定的完全和谐的关系。

3. 黑格尔的假无限

【答案】黑格尔的假无限是指有限的否定和有限的重复发生,从未被扬弃,导致这物与他物无穷地更替,达不到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与真无限概念相对应。假无限在质、度、量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在假无限中,应扬弃有限,但事实上并没有扬弃。真无限不排斥有限,有限不在自身之外,而包含在自身之中。

4. 中道

【答案】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5.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

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二、简答题

6. 简述教父哲学中,信仰主义对哲学的看法。

【答案】教父哲学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派。在早期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相遇的时候,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分别是:

(1)信仰主义的态度,即将信仰和哲学完全对立起来,以德尔图良为代表,认为知识和哲学是使异教徒误入歧途的根源,必须根除。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即利用哲学为信仰进行辩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的信仰,虽主张“信仰寻求理解”,但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7.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所说的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答案】尼古拉认为,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1)无限的无限

尼古拉认为,人们对每一项的探讨都是把不确定的对象拿来与一个预先认定为确定的对象进行比较,进而对这个不确定的对象作出判断。因此,每项探讨都是比较性的。无限的无限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它超出任何的比较之外,而且人类的理性是小可能知道物质事物的精确组合情况。因此,对于无限的无限,我们不会有任何准确的知识。

(2)有学问的无知

我们心中的自然求知欲是有目的的,它的直接对象就是我们自己的无知。我们若能完全实现这一求知欲,就会获得有学问的无知。即便是对于最热烈的求知者来说,最有益的事情也莫过于事实上精通他自己所特有的那种无知,因为绝对真理是小能为我们所知的。所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得越清楚,他的学间就越大。尼古拉由此提出哲学是有学问的无知。

8. 简述柏拉图是如何划分四种认识形式的。

【答案】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因此,根据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形式不同,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

(1)四种认识形式的划分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柏拉图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他用“四线段喻”形象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他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幻想、信念、数学和理性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

(2)四种认识形式的界定

①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会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如诗和文艺作品;

②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他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③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④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最后达到确定的定义。

9.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

【答案】(1)思想来源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 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缤密的哲学论辩。

(2)基本内容

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

a. 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b. 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

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火。“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

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力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 “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