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做75%的差别阈限? 它有什么优点?

【答案】(1)75%的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闭限是指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 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差别阈限为1/2(上限一

,求得的差别阈限称为75%的差别阈限。下限)。

(2)75%的差别阈限的优点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对差别阈限测量时,如果要求被试对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关系做两类

,50%对应的刺激的强度并不符合差别阈限的定义。这个刺激强度表示的意义是判断(大或者小)

被试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且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那么,被试无法区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实际上,差别阈限是有差别和无差别的分界。因此,按照差别阈限的定义,在恒定刺激法两类回答测量差别阈限时,75%和25%的次数对应的刺激值分别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和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的差别阈限。

2.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上。

【答案】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由于是在个体知识经验引导下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因此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它制约着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故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到较高阶段加工输出的制约与影响。

(2)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这种加工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因此,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这种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加工过程中较低阶段的结果不受较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

下而上加工也是不够的。因为在没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 同时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也是较慢的; 此外,单是自下而上加工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当非感觉的刺激信息越多时,个体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 相反,当感觉信息较多时,自下而上的加工往往占优势。

3. 怎样研究记忆中的抑制过程?

【答案】记忆过程中的抑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在此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广的两个范式是定向遗忘和提取诱发遗忘。

(1)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是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有两种: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①单字方式

先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之进行编码加工,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出现指示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需要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②字表方式

,两部分材料字表方式的实验过程:将一组学习材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分别呈现。有两种实验条件:

a.R (remember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记忆项)和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都进行记忆;

b.F (forget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遗忘项)进行遗忘,而对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进行记忆呈现完毕后,让被试按照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1)提取诱发遗忘

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由Anderson 等人首先提出,是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为:

①学习阶段

安排被试学习类词对,以; 类别名称一一样例”的形式呈现,如“fruit-apple ”等。

②提取练习

a. 从全部类别中选择出一半,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一一样例”词对中各选择出一半用做线索提取,形式仍然是向被试呈现词对,但其中的样例单词只给出前而的两个字母,如“fruit-ap ”等。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b. 通过这项实验安排,所有学习材料可被分成三大类:

第一,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Rp+;

第二,与Rp+属于相同类别但样例未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Rp ;

第三,类别与样例都没有做过提取的词对,记为Nrp 。

③干扰阶段

相关材料(与所欲提取的项目属于同一类别的词对)会对所要提取的材料产生暂时的干扰。

④回忆测验

给出全部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学习阶段见到的所有样例单词。

4. 举出几个实验范式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应用,提出它们的理论设想。

【答案】实验范式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是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以及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或新提出来的概念。

典型的实验范式有:

(1)斯楚普测验(stroop test)

①在斯楚普测验中使用一系列颜色词,但词义与书写该词的颜色不匹配。例如,“红”字用绿色写。实验中当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字的颜色时,被试常常自动地首先把字读出来了,这就是颜色命名的过程与读字过程的竞争。由于阅读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因此人们倾向于先读字,这样,字义的自动加工过程就干扰了有意的颜色命名的过程。

②斯楚普测验最初是研究言语过程的一种实验范式。后来研究者通过稍加改动将它广泛应用于个别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大脑左右半球差异等领域。近年来,人们又将斯楚普范式应用于记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

(2)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

①非随意学习中,要求被试回答有关单字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要求进行不同水平的加工。后来的记忆成绩是不同水平加工的函数。深层的有关意义的加工导致最好的保持,其次是语音的加工,最差是字形的加工。

②加工水平效应主要运用于记忆研究领域。

③Craik 等人认为,短时记忆中复述的性质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复述(即死记硬背)对回忆帮助不大,只有涉及意义的复述才会导致良好的记忆。加工水平范式正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5. 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答案】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

(1)研究对象

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

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 结果。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

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 而自己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