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

(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研究的新道路。

(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2. 简述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答案】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为:

(1)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两类。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2)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

(3)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理解情感是一个过程,人们要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

(4)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而为一的情感。认识与隋感不可分割,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

(5)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是不满足实际需要的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

(6)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

3. 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

【答案】(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

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己,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否认“形似”。

(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4. 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答案】“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1)“典型”与“意境”的相同点

①二者同属于美学范畴;

②二者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③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与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2)“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①二者含义小同

a. “典型”的含义

“典型”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是高度完满的统一。

b. “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并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 “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②二者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点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③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二、论述题

5. “艺术批评”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艺术批评是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和艺术鉴赏同属于艺术接受的一部分。艺术批评指的是一种对艺术作品以及各种艺术活动、艺术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科学活动。它的对象有各种艺术现象,包括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其中最基本的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的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儿方面:

(1)对艺术作品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艺术意蕴,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从而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为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的作品,评论新的作家,发现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2)对艺术创作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子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的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使艺术创作更加成熟,更具有社会影响力。例如曹雪芹《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中,正是边听取意见边修改提高,“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尤其是脂砚斋的评点更为其增色不少。再如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果戈里的作用,其鼓舞了果戈里坚定地沿着现实主义道路继续前行,又相继写出了《钦差大臣》、《死魂灵》等现实主义杰作。由此可见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创作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方式。

(3)对艺术鉴赏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艺术批评能够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以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帮助。就以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为例,我们就能看出艺术批评之于接受者接受者的引导和积极作用,借助当下的传播媒介,他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新闻乐见的方式去解读,从而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这是艺术批评在社会的导向作用,恰当正确的艺术批评,能使人们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发掘艺术作品的内蕴,从而给接受者以启示。

(4)对艺术理论研究而言

艺术批评能够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也要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也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例如“野兽派”、“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