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语言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语言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 2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语言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 5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语言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 9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语言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 12

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语言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之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 15

一、名词解释

1. 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

,但注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

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仄平平仄平”

,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

,可以改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2.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3. 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4. 使动用法

【答案】使动用法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的特殊用法,具体如下: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并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2)形容词用如使动,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君子正其衣冠”。“正”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

(3)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非常少见,如“文王以白里之壤而臣诸侯”中“臣”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称臣”。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愛其母,施及莊公。

【答案】施:,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6.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怀:思念。

7.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答案】相:辅助、辅佐。

8.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然:转折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

9. 使人属孟尝君 .

【答案】嘱托。后来写作“嘱”

10.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

【答案】(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音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音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四、分析题

1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七月》)

(3)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量吾以行。(《楚辞·哀郢》)

(4)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战国策·楚策》)

(5)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6)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

(7)辞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8)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答案】(1)“上”通“尚”,崇尚。

(2)壶:通“葫”,葫芦。

(3)鼌:通“朝”,早晨。

(4)抎:通“陨”,坠落。

(5)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

(6)属:“嘱”古字,后写作“嘱”,告知,告诉。

(7)责:“债”古字,后写作“债”,债务,债款。

(8)罢:通“疲”,疲惫。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2)诸将皆莫言,详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不务出此,而天下己集,乃谋畔逆。(《史记·淮阴侯列传》)

(4)孤不自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5)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6)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

(7)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易·系辞下》)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陶潜《饮酒》)

【答案】(1)藉:通假字,“籍”通“借”,暂时把自己的财物给别人使用。

(2)详:通假字,“详”通“佯”,假装。

(3)畔:通假字,“畔”通“叛”,反叛。

(4)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张。

(5)垂:通假字,“垂”通“陲”,边陲,边疆。

(6)贾:古今字,“贾”后写作“价”。价格。

(7)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展。

(8)辨:通假字,“辨”通“辩”,辩解,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