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27古代汉语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2. 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3. 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4.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
6.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答案】亟:屡次。
7.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伐木》)
【答案】于:介词,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8.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答案】措:放弃,放下。
9. 危邦不入。(《论语·泰伯》)
【答案】危:发生暴乱。
10.夫子式而听之 .
【答案】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三、简答题
11.什麽称为韻腳字? 《詩經》在押韻方式(即韻例)上有哪些特點?
【答案】(1)韵脚字
韵脚字是每一句诗中同样的位置上互相押韵(韵是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的字,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称为韵脚。
(2)《诗经》的韵例特点
①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例如《静女》全诗。
②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的两类。例如《静女》第一章一韵到底,
第二章“娈”和“管”押韵,“炜”和“美”押韵,换了一次韵。
③根据韵脚相互的距离进行压韵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诗经》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例如《静女》第二章“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里常见的押韵方式,例如《关雎》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就是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如《静女》的第一章才是首句入韵而后偶句押韵的。
c. 交韵。这是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例如《静女》第三章的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韵,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
四、分析题
12.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
(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
(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
(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13.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