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经贸大学传播学805新闻采写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负面新闻
【答案】负面新闻是指人为加工而成的“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另一种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
2. 话题型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话题型社会观察通讯是指通讯所报道的内容,正是此时大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大众对其感兴趣,有可能成为热门话题的社会现象。这类选题人多比较浅近,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3. 虚中觅实
【答案】虚中觅实是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改进会议新闻写作的重要出路之一,是要学会找出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之间实在的“不同”。因为只有具体的不同,有特点有内容的不同,才能构成新闻,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4.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同时也包含人民群众有创办新闻机构或者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简答题
5. 新闻写作中如何增加信息量?
【答案】总的来说,一是要在比较中选择信息量较大的新闻事实加以报道; 二是要把选定的新闻事
实中固有的信息量充分地反映出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又称写“立体化新闻”。
多侧面报道则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透过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报道,避免“只取所需”地报道事实的某一个侧面。这种立体新闻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必将大大增加信息量,因为它的内容丰富了、事实的层次丰富了、角度丰富了、色彩也丰富了。
(2)学会抓特点。
信息在本源上就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差异。特点越鲜明,差异越显著,其信息量越大。没有特点,流于一般,则没有新意,信息量就小。因此要选择那些特点鲜明、差异显著的新闻事实,并在新闻写作中力求充分地将其特点与差异表现出来。
(3)使用新闻背景
只有充分挖掘新闻背景,无论是事件本身的直接背景还是与事件有关的间接背景,都能够有效地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4)以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对纸质媒体来说,新闻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的,因此要学会用精练的文字浓缩信息,以传递更多的内容。
6. 你怎样理解新闻报道的“完整性”? 你认为在写作中,应该怎样处理新闻报道“完整”与“简洁”两大要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1)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的含义①新闻报道必须充分展示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不要有意无意地不回答(忽略或回避)受众关注的问题。简洁不是简陋,新闻报道不能“缺斤短两”。
②新闻报道需要处理好发掘重点与报道详实之间的关系。对于受众关注的情况一定要做充分的说明。
(2)处理新闻报道“完整”与“简洁”两大要求关系的方法
①两者在新闻报道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互不冲突,都不应偏废,都要重视和坚持。
②简洁是避免繁琐和庞杂。简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使用的技艺,它建立在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之上,而选择依赖于判断。新闻写作的简洁,依赖于记者对新闻敏锐地捕捉,对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的识别,对最引人注意的新闻事实的确认。
③完整是指记者必须充分展示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这并不妨碍简洁的文字报道,两者兼顾,才是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在写作上应该达到的境界是:重点要突出,要素要完整,结构要清晰,叙述要简洁。
7. 有无纯客观的报道? 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答案】这里的“说话’,,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聊天、谈话的意思,而是特指有目的地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定义,“说话”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是舆论导向。
(1)“纯客观”的报道不存在
①从内容上看,报道是记者主观的新闻写作,是对事实的选择和组合,任何文章的写作,都要遇到如何处理材料和观点的基本矛盾的问题。
②从形式上看,新闻报道,尤其是动态消息,并不直接论述对事实的观点,即通过发表有形的意见来说话,而是通过叙述和再现事实,运用事实本身的逻辑反映现实,“寓论断于叙事之中”,通过发表无形的意见说话。
③记者总是根据某个立场和观点精心选择某些事实、进行排列组合,在事实的叙述中表达意见,所以,“纯客观”的报道不存在。
(2)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报道,意味着记者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叙述、描写与再现,这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只要你一进入采写新闻的报道过程,主体就开始影响客体。你为什么报道这个事实? 报道它什么? 怎样报道它? 都体现记者的倾向,换言之,都是记者在“说话”。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①“说话”的内涵
这里的“说话”是指有目的地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定义,“说话”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是舆论导向。
②新闻报道都是用事实说话
a. 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写新闻是为传播,而传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说话意义。事实的传播总是为某种目的,即使没有明确的特定目的的事实传播,也总要形成和引导社会舆论。
b. 选择就是在说话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报道”就包含有记者的劳动和主观的行为,报道意味着记者对报道对象进行选择、叙述、描写与再现,这都体现记者的倾向,都是记者在“说话”。
c. 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写一篇报道,总要围绕着主题思想才能取舍材料,统率全文。主题思想是“说话”,是记者企图通过新闻报道有目的地传达信息、表达倾向与观点。
8. 独立采写一篇消息,注意导语、卞体及新闻背景的写作,力争写出精品。
【答案】示例如下:
三、论述题
9. 结合实例分析通讯的叙述表达方法。
【答案】通讯中报道的事实(人物、事件等),一般都用叙述的方法向读者介绍。叙述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人物的行动、思想以及反映事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叙述的方法比较能够做到简要明确。
叙述的方法可具体分为下列四种:
(1)从头至尾或由浅入深的叙述方法
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以及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从头至尾、由浅入深地介绍事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跌宕变化,老老实实地一路写来,把一件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