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2. 连续报道
【答案】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3. 通讯结构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又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通讯没有消息较固定的“格式化”的结构,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通讯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由十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难度较大。
4. 信息(information )和讯息(message )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
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5. 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以一种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卞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义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强,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6. “第二种翻译”
【答案】“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记者对于每个行业中的“行话”,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西方新闻学者在谈到改进新闻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不要用技术语言”。他们强调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而对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例如经济报道、科技报道等,更要对其中一些专业性内容与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通俗化“翻译”。对于这类报道,提高可读性的关键就在于作好“第二种翻译”。因为如果读者对报道中的基本术语感到陌生,势必造成阅读过程的中断,给接受信息带来障碍,也就谈不上传播效果。
二、简答题
7.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②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③针对性:加大信息量、知识含量,挖掘思想深度。
(2)提出新闻写作基本要求的依据
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一篇新闻报道只有传播出去,进入读者市场,才可能发生作用,有多少读者阅读以及阅读后的反映,决定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因此,要树立读者观念。新闻写作一要适应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 二要满足快速交流的需要,即出手快、篇幅短、信息量大,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叙事准确等。
②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组合产品是指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编辑的集体劳动,而且发表时必然以组合的方式出
现,这种组合的具体体现就是版面,由此带来版面观念。版面有时空限制,而且在组合上是配套的,因此,记者必须首先为版面写作,使报道作品适合版面的需要。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这方面的制约。
8. 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有哪些?
【答案】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主要有:
(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生活中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引以为训的人很多。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 ①能体现时代精神;
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
选择的采写对象如果离时代的要求差得比较远,或者超前或者落后,都不能使广大受众与其产生共鸣,也就难以收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社会效果。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他们或许是著名人士,或许是普通百姓,或许是先进人物,或许是反面人物。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并可以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为老百姓树立起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
(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在人物通讯中,无论写先进人物的事迹,还是写反面人物的罪恶行径、写普通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的故事,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再现其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描述新闻人物的人生曲线。只有写出人,才能影响人。人们欣赏明星的才华,赞叹名人的智慧,羡慕幸运者的机遇,景仰伟人的功绩,但欣赏、赞叹和羡慕却很难打动人心,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能力、机遇不同的是,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是易于沟通的。无论先进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的精神追求、人生哲学是现实社会中的一面面镜子,能够照出各色人的心灵,或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或警示心灵、启迪思路。因此,这种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
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因此,在报道中既要讲故事,又要摆脱事实的过程线,追踪人物的思想线、心理线。对于反面人物的报道,不仅要陈述其犯罪事实的脉络,更要展示其犯罪的思想脉络和灵魂堕落的轨迹,以及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反思和忏悔。只有这样,人物通讯才能使千千万万读者“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起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
(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读人物通讯,新闻人物的个性不可缺少。但表现个性却是一个难题。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的故事性和情节感都比较强,要求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
①人物的骨干事例;
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
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