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文学综合(包括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之外国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2. 东亚战后派
【答案】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以战争为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东亚战后派文学的产生,是以1946年1月由七位评论家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发端,以确立“现代的自我”的文学批评为先导,强调尊重个性自由,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迈开了战后派文学的第一步。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导倾向都是现代主义的。他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或背景,深入地剖析了战时和战后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野间宏在日本战后派中很有代表性。
3. 《云使》
【答案】《云使》是印度古典梵剧诗人迹梨陀婆写的一首抒情长诗。共125节,每节4行,分“前云”和“后云”两部分。诗作中心形象是“云”。它是爱的使者和爱的象征。诗人依靠神奇美妙的想象,在雨云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它以人性和人情,借雨石的缓缓推进,歌颂印度中北部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爱的思念、焦灼与渴望。这部诗作感情缠绵,想象丰富,比喻优美,韵律和谐,代表了古典梵剧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自从它问世后,不断出现模仿之作,形成了文学史家统称的“信使诗”的诗体。
4. 托尔斯泰主义
【答案】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深刻的形象体现。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灵魂自救是托尔斯泰主义“到的自我完善”的体现。
5.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二、简答题
6. 以拉斯蒂涅所受的“人生三课”为主线,简析《高老头》的社会批判性。
【答案】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中的人物,他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抨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拉斯蒂涅的第一次人生大课是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的指点和教诲。这个熟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将她所掌握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的远房表兄弟,教他怎样以牙还牙,怎样没心没肺,怎样勾引女人,怎样凭借女人往上爬等,堪称拉斯蒂涅的启蒙者。鲍赛昂子爵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书”,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他人的伎俩。巴尔扎克实则批判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
(2)揭露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拉斯蒂涅的第二次人生大课,是伏脱冷近乎斥骂的教诲。伏脱冷是一个想拼命爬上贵族社会的恶汉,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鲍赛昂夫人相比,他的教导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他先以自己的复杂经历去打动拉斯蒂涅,指教拉斯蒂涅要“对什么都不服从”。他以鹰犬一样锐利的目光透视拉斯蒂涅的心灵,劝诫他要出人头地,不能只靠求学,要想别的办法,要有野心。他建议拉斯蒂涅与维多莉小姐订婚,杀死她的哥哥,继承父亲的全部财产,以迅速成为百万富翁。这种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掠夺方式,虽让拉斯蒂涅感到不适应,却还是为此心动。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让他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地位。揭露了以拉斯蒂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3)批判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的罪恶
拉斯蒂涅的第三次人生大课,是高老头的死。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极度溺爱自己的女儿,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花在了她们的身上,最后却落得临死前都未能看到女儿们来看他一眼。最后,拉斯蒂涅为高老头送葬。从高老头的死中,他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全在于金钱,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获取金钱、立足上流社会的决心。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他埋葬了高老头,也埋掉了自己的最后一点人性,这时的他决定堕落成为向则一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批判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的罪恶。
总之,拉斯蒂涅通过三次人生大课的教育,一步一步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虽然在邪恶的诱惑面前,他有过顾虑和羞愧,但他每次斗一争的结果总是邪恶占了上风。他凭借自己的伶俐狡猾和冷静头脑,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终于走向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罪恶深渊。考察这个青年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创业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渊源。
7.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含义?
【答案】《等待戈多》中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干什么,剧中只有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沦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神秘色彩。
(1)戈多(Godot )并非上帝(God )的转写
,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上帝,庄园主或别的什么,但因为他是一个“不在场”(Absence )
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实指,也未必贴切。虽然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植根于上帝之中,这似乎给戈多就是上帝的解释提供了一种依据,但我们不应忘记,尼采所开启的将以上帝为表征的意义本源还原为虚构的进程,到萨特已经演化为存在先于本质,而荒诞派戏剧是从存在主义的荒诞哲学发展而来,荒诞指述的正是现代人在“上帝死了”之后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在这种生存处境中,荒诞哲学家并没有给上帝留出干什么位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贝克特对上帝神恩以及《圣经》所表露的怀疑和不信任,所以贝克特也不会回到上帝。
(2)虽然戈多不是上帝,但他代表了一种类似上帝功能的东西
他代表了一种被追求的超验,一种赋予生存以意义的终极价值,代表了一种没有希望的时代
,,里的希望。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
咱们明天就上吊”。戈多不来,等待者的本质就无法得到说明,只剩下昏昧的实存。人们禁不住生出这样的期望。如果戈多到来,如果“快乐的日子”重新回来,一切就会改变,人的生存又会被重新纳入意义秩序,也许这个秩序的意义本源己不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这种功能的替代物,但荒诞将会隐退。从这个意义上说,戈多可以是我们所假设的任何东西,但他肯定给人的存在提供一种本质规定,重新将人的存在纳入意义秩序。
8.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案】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塞万提斯被后人誉为“现代小说之父”,其小说《堂吉诃德》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最高成就。《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形象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正面的喜剧人物,是一个悲剧性和喜剧性混杂在一起的人物形象。
(1)新旧观念交织下的复杂人物
堂吉诃德身上既有落后的旧观念,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堂吉诃德年近半百,唯一的爱好就是读骑士小说,为此而执迷不悟,找出破乱的甲胃和长矛,外出行侠仗义,不仅没有帮助别人,反而还害人又害己,成为一个疯疯癫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