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海事大学财务管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净现值(NPV )和内含报酬率(th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答案】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都是评价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
(1)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净现值=
k 年的现金流出量;I 为预定的贴现率。
净现值法的优点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缺点是不能提示各个投资方案本身可能达到的实际报酬率是多少。
(2)内含报酬率又称内部报酬率,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内部报酬率实际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该项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内部报酬率的优点:①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②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率;③概念易于理解。内部报酬率的缺点: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特别是每年净现值流量不相等的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多次测算才能求得。
2. 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答案】(1)股票股利是公司增发股票或减少流通股数量的方式代替货币资金,主要是以资本利得形式实现股东收益。具体情况有送股、股票回购等。①送股。指公司将红利或公积金转为股本,按增加的股票比例派送给股东,公司虽未收到现金,但公司资本仍然增加,相应地减少公司的公积金或公司盈利减少。②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一定数额的发行在外股票。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也可以将回购的股份作为“库藏股”保留,但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收益分配。库藏股日后可移作包括职工持股计划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将其出售。发放股票股利,不会对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产生影响,但会发生资金在各股东权益项目中的再分配。
(2)股票分割亦称“股票拆细”。经股东会和董事会认可,公司将一股价值较高的股票换成若干面额较低的股票的行为。这样会使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加,从而使得每股面额降低,但股东权益总额、股东权益内部构成不会改变。进行股票分割,公司无须编制任何分录,因为公司的账户记录没有改变。但是,应当做备忘记录,说明该股票分割事项。股票分割须以比例为基础调减每股面值,以期降低每股市价,刺激投资者购买。
3. 利税分流制度
【答案】利税分流制度是指为了改善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制定的关于国家以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财经制度,具体内容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
其中,n 为投资年限;为第k 年的现金流入量;为第
润分配采取税收(即所得税)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而不是只采取税收或上交利润某一种形式。
为了明确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我国从1989年开始在一部分国营企业中实施利税分流的试点,这是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利税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利税分流就是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利润两种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其余利润留给企业。税后承包就是企业把上交所得税以后应交给国家的投资收益部分以承包方式确定下来。税后还贷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应在交纳所得税以后,用企业留用利润或其他自主运用的资金归还。
4. 期望报酬率
【答案】期望报酬率是根据未来各可能报酬率的均值来反映的。也就是说,一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就是它未来各可能报酬率的均值。
5. 股利无关论
【答案】股利无关论认为,企业的股权政策不会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该理论是由美国股票财务学专家米勒(Miller )和莫迪格莱尼(Modigliani )于1961年在他们的著名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中首先提出的,因此,这一理论也被称为MM 理论,MM 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关心公司的股利的分配情况,公司的股票价格完全由公司投资方案的获利能力所决定,而并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公司有较好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如果股利分配得较少,留利较多,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来换取现金;如果股利分配得较多,留利较少,投资者获得现金后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而公司仍可以顺利地筹集到新的资金。所以,股票价格与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无关的。
6. 换股
【答案】换股即以公司股票本身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付给并购方的一种兼并收购方式。根据换股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增资换股、库藏股换股、母公司与子公司交叉换股等。
相比现金并购,换股并购的优势在于:
(1)换股并购使得收购不受并购规模的限制。
(2)换股并购往往会改变并购双方的股权结构。
(3)换股并购避免了大量现金短期流出的压力,降低了收购的财务风险。
(4)换股并购可以取得税收方面的好处。
二、简答题
7. 在评估投资方案相关现金流量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确定投资方案相关的现金流量时,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后,企业总现金流量因此发生的变动。只有那些由于采纳某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支出增加额,才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出;只
有那些由于采纳某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入增加额,才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入。为了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进行判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与此相反,与特定决策无关的,在分析评价时不必加以考虑的成本是非相关成本,包括:沉入成本、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2)不要忽视机会成本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其他投资机会可能得到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被称为这项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时应注意以下要点:①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②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潜在的;③机会成本总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④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3)要考虑投资方案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
(4)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
(5)现金流量估算应由企业内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进行。
8. 说明折旧的税蔽作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如何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
【答案】(1)由于折旧是非付现成本,由此导致的利润减少并未产生现金流出,只是资金形式由利润转变成了折旧,增加了营运资金的来源。而且,由于税前利润的减少,使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也相应减少,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出。折旧的这种作用反射角为“税收挡板”或“折旧抵税”。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残值、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直线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2)不同的折旧方法对净利润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杠杆作用或放大效应,折旧率较小的变化会引起折旧费用较大的变化,这种杠杆作用在固定资产的比重高的上市公司表现得尤其突出。企业利用折旧方法选择进行税收筹划必须考虑税制因素的影响,折旧的计算和提取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税负轻重。
①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在后期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少,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企业在初始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折旧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现金,但它的数量大小却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量的大小。加速折旧方法实际上是缩短折旧年限,加快设备的更新速度,故其折旧额较高。折旧额越高,企业的实际现金流入量越大。折旧可以作为成本项目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扣除,故其降低了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了净利润。因此,加速折旧方法前期折旧较多,现金流也较多,同时在折旧的税蔽作用下,应纳税所得额降低,净利润也较高;后期折旧较少,结果则相反。
,②采用普通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指在设备的经济使用期内以一定的比例平均计提的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