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03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答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这是因为:(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这种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限制了农业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竞争,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经常地、稳定地存在,从而可以形成固定的收入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土地经营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能由农业中的中等生产条件决定,而必须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按照这个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农产品,都可以得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因而可将这个超额利润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2. 国际分工

【答案】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生产以及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种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进程、国内市场容量、经济结构状况以及各国经济制度的选择等; 自然条件包含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分布、国土面积以及人口多寡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开始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延续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国际分下主要包括垂直型国际分下、水平型国际分下和混合型国际分下月种。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前国际分工出现了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 产业内分工逐步过渡到产品内分工; 国际分工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步性; 政府在推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3. 垄断资本

【答案】垄断资本是指垄断某些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与销售,通过限制产量和制定高价来获取高额利润的资本。垄断资本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最后30年,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垄断资本逐步形成。它首先在重工业部门中成长起来,随后遍及其他工业部门以及银行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所有经济

部门,成为支配经济生活的力量。在垄断资本发展的高级阶段,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互联合与渗透,形成一种新型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垄断资本掌握国内经济命脉,控制各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 相对过剩人口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多余”的人口。它包括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只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外延扩大再生产

【答案】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单纯地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扩大生产场所而实现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它是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的,所以人们通常称其为“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有以下主要优点:(l )有利于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是调整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结构合理化,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3)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

6. 流通时间

【答案】流通时间分为广义的流通时间和狭义的流通时间。广义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通过一次循环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它等于生产时间加狭义的流通时间。狭义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它由购买时间和出卖时间两部分组成:(1)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受生产要素供应条件的影响; (2)售卖时间,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它主要受市场需求与竞争状沉的制约。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7.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至今己有半个多世纪了。请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举出几个国家采用经济和政策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的实例。

【答案】实例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

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小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 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 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 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实例2:联邦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原因之一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定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实例3: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府对经济多方面干预。

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 (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 (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 (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 (5)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