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大学805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微观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绝对地租
【答案】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十甚至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绝对地租来自农业利润和工资的扣除,或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价值的余额,即来自垄断利润。
2.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答案】(1)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具备的经验和技术的多少。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是非熟练劳动; 经验较多、技术纯熟的劳动,是熟练劳动。
(2)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 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
(3)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算的。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l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井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相应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4. 价值规律
【答案】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一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际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而“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这就是整个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1)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5. 生产社会化
【答案】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 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 (3)产品的社会化,即产品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它由整个社会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时,才走上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劳动者共同使用的己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占有,以便对社会化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
6. 国际金融危机
【答案】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一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如下四种: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证券市场危机。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 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金融危机的扩散性和传染性加强; 金融危机缘于国际游资的冲击日益严重。
二、简答题
7. 试分析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格局。
【答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世界现存3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其中有三个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可以说,战后区域集团的发展格局,主要就是指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成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它的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现己发展成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这些进展主要包括: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对外渔业政策、建立货币联盟。欧洲联盟以及欧洲经济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经济圈的组建实际上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 第二步是把墨西哥吸收进去,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 第三步是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目标是实现美洲自由贸易区; 最终形成一个幅员广大的美洲经济圈。1992年年底,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总统共同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3.6亿人口,在面积上大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亚太地区区内贸易占该地区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内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为这一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条件。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统霍克的倡议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堪培拉召开,它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由过去的民间论坛发展成政府间的磋商,从而拉开了亚太地区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此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不断增加,并且在制度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维护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增加经济交往,减少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8. 实际经济活动中的“三角债”、“多角债”,同货币的哪些职能有密切关系?
【答案】(l )“多角债”是指多个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连锁债务关系。“一角债”是指个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债务关系,通常由甲企业欠乙企业的债,乙企业欠丙企业的债,丙企业又欠甲企业的债以及与此类似的债务关系构成。
(2)“三角债”、“多角债”的出现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一次交换分裂为二次行为,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分开了。可见,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三角债”以及“多角债”形成的基础。
②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税金、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等矛盾; 另一方面又使许多商品生产经营者结成了债务关系的链条,形成了“三角债”以及“多角债”。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