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805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微观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信用制度危机

【答案】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己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 (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 (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

(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2. 生产关系

【答案】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生产关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社会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3. 一般等价物

【答案】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些特殊的商品

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案】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概括起来,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含下面三方面内容:

(1)资本越大,资本积累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也越大,劳动生产力会越高,从而产业后备军也越大;

(2)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失业人口也越多。工人失业时,小受劳动折磨了,但他们陷入了贫困,就业时贫困虽然减少了一些,但所受的劳动折磨反而增大,故二者成反比;

(3)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连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承认的需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越多。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资本积累规律,相对人日过剩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规律;

(2)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绝对的规律,这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必然存在这个规律;

(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其表现形式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会有所变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虽然越来越多,但他们自己却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贫困的境地,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

5.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答案】(1)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于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

(2)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分散的单个商品生产者并不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劳动是否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商品资本

【答案】商品资本是指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销售,把含有剩余价

值的商品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家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监督工人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资本变形为商品资本。通过出售商品,资本家收回预付资本并实现剩余价值。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而不是独立的资本,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是商业资本。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1)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2)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的价值,是已经增殖了的价值,它的价值是预付资本价值加上剩余价值; (3)它前面是卖和买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4)它不仅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它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二、简答题

7. 生产资本全球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生产资本全球化通常主要指以获取控制权而谋利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世界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7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运动表现为单向流动。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则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吸收了全部国际直接投资的75%以上,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则不足25。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流入国和流出国。

(2)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后初期,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投入资源性开发,如采掘业和农业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相适应,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转向制造业部门,表现为发达国家制造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转向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进一步升级,半数以上的直接投资流入高科技行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如金融、保险等部门)。

(3)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种形式。跨国兼并是指原来属于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 跨国收购是指东道国当地企业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公司,前者成为后者的子公司,收购者或购买者所在国家称之为“母国”,被收购者所在国家则称之为“东道国”。跨国收购可以是少数股权收购(10%~49%)、多数股权收购(50%~99%)或全额收购(100%)。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企业跨国并购浪潮,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过程最终完成了。这使生产资本全球化发生了质变,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越出了一国范围,成为世界性的生产。

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