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答案】(1)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形成的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如母亲不停地对孩子说话,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听或是在睡觉,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回避型的依恋,即通过对母亲的回避使他们免受过度刺激的干扰。而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常常会体验到不一致的抚养行为,这类幼儿的母亲只给孩子最基本的照料,对孩子的各种信号不敏感或不做反应。然而,当孩子开始探索时,母亲会打断他们,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②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早产儿、难产儿、出生时就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料。在贫困家庭中,这样的孩子出现非安全型依恋的比例较高。但是当父母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时,或者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差时,他们同样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③文化因素。安斯沃斯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文化背景,所获得的依恋类型及各类儿童的百分比也是对美国儿童研究的结果。事实上,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3)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①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儿童在经历依恋的四个阶段的同时,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这种内部表征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可能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特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婴儿运用该模型解释事件,并预期在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期望,在自己面临困

难时是否可获得支持,以及自己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等,都可由内部工作模型作出解释。这种特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

②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研宂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2. 请说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和意义。

【答案】(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最近发展区的意义

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依据儿童过去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即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国内的某些调查资料说明了这一特点。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影响老年人情绪体验的事件(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纷繁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期望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激发情绪体验的事件类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4. 请综合运用本章内容,设计一个针对6〜15岁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设计。

【答案】(1)研宄题目

研宄小学儿童对思维规则的掌握。

(2)实验的目的

思维规则的掌握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一方面,本实验用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来作为评估儿童思维规则掌握的程度,以年级和性别作为自变量,研宄它们对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3)实验方法

①被试:共选用300名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每个年级各100名,男女比例为1:1。

②实验设计:3*2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A :年级,有3个水平,即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自变量B :性别,有2个水平,即男生和女生;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学校类型、测验的环境、学生所在班级的特点等。

③实验材料:以杠杆装置模型为器材,测定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

(4)实验过程

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年的追踪研宄,每次测试由各班班主任为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使用实验材料,

对小学儿童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①首先随机选取三个年级的学生各100名,对他们进行第一次测验,能获得这三个年级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一年测试三次,用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来表示该年级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

③追踪每个学生三年的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情况;

(5)结果统计与分析

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的发展;

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时间的增长的比较;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发展的比较。

(6)实验预期

①不同年级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年级越高发展越好,即五年级>三年级>一年级。

②同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増加,而不断发展,即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第3年>第2年>第1年。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概括杠杆平衡条件的能力没有差异。

(7)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