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己。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2.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它对后来的科学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以带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2)影响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以带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卜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3. 为什么李约瑟称中国为“发明的国度”?

【答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的确,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 为什么到明清出现了长篇小说? 试从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阐述其必然性。

【答案】明清之所以出现长篇小说,其原因在于:

(1)从社会发展看,长篇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2)长篇小说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中国的古典小说发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后来又吸收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②魏晋以后出现了“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③唐代继承六朝小说的的传统,发展了小说的文学特色,作品人物、故事情节都趋于丰富多彩,形成“唐人传奇”,内容多描写爱情故事和豪侠故事,也有六朝志怪的痕迹。作品较为著名的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和裴铏的《传奇》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成为后世戏曲创作依据的蓝本,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创作。

④宋元以来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与市民艺术趣味密切相关的白话小说一一“话本”。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己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⑤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特别是白话小说创作广泛流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一、简答题

1. 儒家思想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答案】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原因在于:

(1)汉武帝罢黯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儒家思想在后世流传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合乎统治需要的思想武器

①儒家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对社会上的纲常伦理作出了规范。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2. 《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

【答案】《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工人查阅的工具书。

《永乐大典》由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前后用了五年时间,由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全书总计22, 937卷,其中口录60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规模宏大,包罗丰富。它的编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约明亡时被毁,清代将副本藏之翰林院,后来由于散失、被劫和八国联军焚毁,到清末只剩下64册。解放后,陆续收到100多册,现藏为215册,国外尚流传160余册,它的编撰比英、法两国的大百科全书要早三百余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辉煌地位。

3. 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是否有用? 为什么?

【答案】(1)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仍然有用。

(2)原因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赖于认清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文化是一种关系本位的文化,这一文化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中真正有效地社会整合方式仍将是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

这是人们理解中国现代性之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民族现代性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是比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等制度建设工作更加基本的任务; 而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需要通过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社会整合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儒家的精神价值传统将成为中国现代性建设中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