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民族文化传播复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民族文化传播复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 2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民族文化传播复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 5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民族文化传播复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 7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民族文化传播复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 10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民族文化传播复试之中国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 13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中国的多神信仰?

【答案】中国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传统农民以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这种经济基础便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因而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甚至对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的生存环境产生执著的崇拜。

在中国人的眼中,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有神,即使是做饭烧火的灶头也由灶王爷把守,门口还要有门神爷守护。

从总体上说,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2.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案】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

(1)夏商时期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

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库、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场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②唐代承袭隋代的制度,学校体系更加完各。中央设立的学校分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

(7)明清时期

国子监到明代己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3. 什么是理学? 为什么到宋代会发展出理学?

【答案】(1)理学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2)宋代发展出理学的原因

①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己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如唐代韩愈、李翱所主张的那样。

②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宋初便有胡瑗讲“砥砺气节”,孙复讲“经世济人”,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实开“理学”先河。

4. 中国文化未来会怎么发展?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会不会丧失它的特点?

【答案】(1)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

儒学作为旧文化的主导成分,在整体上与今天的主导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

(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原因在于:

①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巨大的惰性和惯力。我们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总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能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