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638哲学综合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识你自己

【答案】“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后被苏格拉底用来号召人们“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所以他要求人们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苏格拉底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

2.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3. 未著文字的学说

【答案】未著文字的学说是柏拉图没有写下来而只是口头教予他的学生的学说,又称不成文学说,这些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言论。未著文字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与不定之二是其中两条终极的原则,它们产生了形式,并通过形式而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形式是数,在形式与殊相之间存在数理本体。大多数柏拉图学者并不关注这些学说,图宾根学派认为,这些学说代表了柏拉图哲学的真正本质,对话只是通往这一严肃哲学的初级阶段。

4. 霍布斯的物体

【答案】霍布斯的物体是指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物体可分为两类:①自然的作品; ②自然的物体和国家。霍布斯认为,只有物体的广延才是实在的性质,其他有赖于感觉的物体的可感性质都是偶性。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因而可将哲学分为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物体和公民哲学研究人工物体两个部分。

二、简答题

5.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

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①形式

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②质料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3)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先验感性论”是康德用来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

6. 简述“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答案】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与17世纪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但他们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认识的一切领域,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在神学上的小彻底性,从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物质具有同一性。

百科全书派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他还认为心灵的运动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运动,而大脑的功能就是身体的机械作用。

(2)物质具有运动性。

百科全书派都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认为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物质,它们也一定在进行一种非常细微的和不显著的运动。

(3)物质具有感受性。

百科全书派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坚持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J 险”,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4)物质具有异质性。

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可能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出来的,所以他提出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只能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所造成的结果。

(5)宇宙万物间都处于因果联系中。

百科全书派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霍尔巴赫认为人完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7.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关于理智的看法。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认为理智是灵魂的纯粹活动,其对象是纯粹形式。

(1)积极理智与消极理智

理智的对象是纯粹形式。感觉在先,理智活动在后,理智对象包含在感觉对象之中,因此,在感觉之中己经有了理智因素,此为消极理智。积极理智是使消极理智活动的理智,其作用是使消极理智从感觉活动中的潜在因素变为现实活动,从而把理智对象从感觉对象中抽象出来。

(2)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①在感觉活动中,想象对感觉印象做初步的抽象,将事物的可感性质与可感质料进行分离,其中己经有潜在的理智在起作用。想象所抽象的事物虽然脱离了事物的质料,但还不能脱离关于形状的印象。

②理智进一步抽象掉一切与具体形状相关的印象,以达到对纯粹形式的把握。这一过程是理智从潜在发展到现实的过程。

(3)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

在托马斯·阿奎纳看来,共相可以存于有形事物之先、之中或者之后。当共相作为己经获得的存在的本质,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则存于有形实体之先; 当其作为与质料共同构成有形实体的形式,则存于有形实体之中; 当其作为被人的理智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则存于有形事物之后。

8. 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答案】(1)按照自然生活的含义

斯多业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其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所谓的自然是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根据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对命运的服从。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不能改变或控制,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

(2)非理性的情感

斯多亚派认为,不顺应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有四种:

①忧伤: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

②恐惧: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

③欲求: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