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语文的人文性却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布鲁姆的三维目标理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新设定语文教育目标。将语文的“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并列,提高了语文人文性的地位,使得一向被人们忽视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重视情感教育的同时,人们似乎故意回避关于爱情的教育。这应该是出于爱情教育会引导学生走上歧途和爱情是无师自通的原因来考虑的。尽管爱情已经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变得迫切需要得到引导,但是教师们依旧遮遮掩掩,将爱情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大禁区,从而导致了在爱情意识朦胧的阶段,这些青少年孩子往往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走上了不该走的道路,最后慢慢变成了社会的一种隐忧。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错过了对青少年进行爱情教育的最佳时机,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念,也不利于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爱情问题。高中生处在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缺乏经验。
本文就爱情方面的一些问题对高中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认识爱情的本质,满足所处年龄阶段对爱情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爱情价值观,学会处理爱情与异性友谊、与教师友情的关系,以及与高中生主要任务--学业的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渴望爱情的青春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围绕价值导向,针对高中生青春期的困惑,以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尊重高中生的个性和人格尊严为目的,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通过“爱情”作品题材,引导高中生思考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健康的爱情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取舍出正确的爱情观。最后,不仅引导学生在文字上理解爱情,更深入地从生活出发,让他们学会善待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感情,为现在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