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48新闻与传播理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公信力

【答案】媒介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它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而言,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2. 二级电视

【答案】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摩下,成为其子公司。二级电视的设计实施涉及到以下要求:①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0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③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 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 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3. 新闻失实

【答案】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因果不符。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 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的。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4. 《羊城晚报》

【答案】《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1957年10月1日创刊。它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精彩报道层出小穷。一直

以其鲜明独特、新鲜活泼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除去文革期间停刊的践跄岁月,无论是创办之初按照“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的宗旨开拓办报新路,还是1980年复刊后遵循“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力一针重振报业雄风,《羊城晚报》都做到了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该报采编精良、作风严谨,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新闻方面,一向以自采新闻多、独家报道多,反应迅速、视野开阔而著称; 在副刊方面,以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并重,拥有大量独具岭南特色的名牌栏目而闻名。近年开设的各类深具服务性和实用性的专版,更是深受读者和客户欢迎。

5.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之策。

【答案】(1)新闻伦理

①新闻伦理是对新闻道德准则的评价与认识,而新闻道德则是指记者或媒体遵循的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

②美国最完整的《记者守则》,即1923年由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所制定的“报业法规,,,把新闻伦理的范围和记者自律的标准系统化,并进行了确切的表述:

责任—报纸有权利吸引及把握读者,除考虑公共福利外,不受其他的限制。

凡为法律所不明白禁止的,包括任何限制性法令知识在内毫无疑问地都有讨论的权利。 独立—除忠于公共利益外,不受一切约束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真诚、忠实、正确—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报纸名副其实的基础。报纸一定要忠实。

公平—报纸不应当发表那些影响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控告,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道的机会。报纸对自己的严重的事实错误或意见错误,不管来源如何,应作迅速而完全的改正。这是它的特权,也是它的责任。

适度—报纸如果一方面标榜高尚的道德目的,一方面又供给确实对大众有害的刺激性的犯罪的东西,就不能逃避不真诚的责备。

(2)新技术条件下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

①新技术使得新闻下作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统新闻媒体把记者的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但是,在网络媒体里,并不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表东西的人都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传统新闻写作和新闻学训练的网民来讲,伦理道德并不重要。

②现代媒体新技术带来了新闻传输速度和时效,同时很难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平衡和简明清晰。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的改变既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新闻传播变得更快更错综复杂,竟争也随之变得更为激烈,这些都给传媒伦理的坚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如金庸“被去世,,事件中的所涉及的虚假传播以及可能构成的侵犯名誉权等问题,都直接指向了此事件传播中传媒伦理的缺失。

③新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全球化和商业化使民族国家和国家、公民这些概念变得落伍,作为一国公民或国民的责任感在弱化。新闻的主要功能是,让公众对重大问题有知情权并参与重要决策的讨论和辩论; 但是,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闻个性化选择,正在威胁新闻的民主参与这一核心功能。

④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广告部和新闻编辑部中间有一堵墙,新闻和广告之间有严格界限,二者不得混淆。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市场营销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后两者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工作,没有受过专业新闻学训练的网络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新闻网页的制作,很难保证这些人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偏见。

⑤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传统媒体的职业伦理鞭长莫及、爱莫能助。比如全景视频摄像技术可以让所有在场的人,不管是否面对镜头,都成了被曝光的对象。数字化图像编辑合成技术,可以任意删减增添事件现场的出席人物。数字化的音频技术可以利用已有的声音样本,通过技术上的重新排列,制作出包括总统演讲在内的任何足以以假乱真的声音。这些都涉及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调整新媒体或者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导致了新媒体道德失范、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偷拍侵权现象严重等,违背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3)新技术下新闻伦理面对挑战的应对之策

①新闻记者应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对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使公众对发生的事件有一个清醒的了解。记者必须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②利用新技术为公众利益服务。网络是为公民利益服务的最理想的扩音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政治议程。当前,网络己经成为一种政治辩论形式。通过网上发表言论、通过网上签名请愿和民意测验等形式有助于公民的自我表达和公民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某些议题的优先化,有助于设计行动方案以影响政治议程。

③要坚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动新媒体事业发展,既要靠思想教育、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规范、机制约束。

④提高媒介素养,不仅对于新闻工作者,而且对于新技术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很必要的。

7. 简述打造媒体公信力的关键要素。

【答案】(1)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任何一个媒体都要有一批核心受众,台则难以立足。媒体靠公信力获得受众长期的青睐和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体有归属感。比如,读者几十年如一日订阅一份报刊; 每天定时收看一个电视节目; 在社会上对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