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案】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主要有:

(1)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经验性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特有的品种,这是由我国媒体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报道典型经验,除了采取综合消息的形式以外,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另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一般来说,采写工作通讯要力争通过反映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其他行业起到展示经验、启发思路、引导、示范的作用。它的报道选题偏重于成熟的经验,及由此带来的新思路、新观念。这类工作通讯在我国各级机关报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成为党和政府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2)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3)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它的选题要扣住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和大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2. 什么是新闻写作的针对性?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1)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含义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可概括: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①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针对性不强的,那些无的放失、不知所云的稿件,发出去没人看,或者看了不解渴。没有针对性的稿件即便试图用时效性或者可读性去挽救或包装它,一般也难以奏效。因此,针对性还是读者观念的问题。新闻报道要了解读者在想什么,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要,并为读者释疑解惑,回答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②新闻写作要有针对性的第_层意思是,要求记者明确为什么而写、本篇稿件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达到什么传播目的,起到怎样的舆论导向。

新闻报道为什么而写这个问题涉及新闻媒介的引导作用,即新闻报道的观点倾向。新闻报道中没有纯客观报道,任何新闻都在“说话”。新闻媒介是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2)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两个特点

①这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它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的报业市场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一张报纸与所有读者全方位对接,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已经不可能。其原因在于读者人群,换言之,“大众”发生“裂变”。报纸定位多元化,读者分层明确,自然要求不同报纸的记者要根据本报所面对的读者群的需要,根据本报的舆论引导方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各自新闻报道领域中的针对性问题。

②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环境里,尤其像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一切都在快速的变化中,不断有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新事物出现,读者的心理也在随之变化。因此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要随时跟踪、随时调整。敏锐地追上新现象,对新问题、新趋势所进行的报道,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3. 判断:就像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一样,“有偿新闻”有利于新闻事业的成长。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有偿新闻是指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或个人以酬金或实物等方式报偿新闻机构,换取一定的新闻作品、版面、播出时间,为该人或该单位及其作品、社会活动进行宣传的“新闻报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 ②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 ③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2)有偿新闻的实质,是把新闻报道工作同小团体或个人的私利直接联系起来,搞钱权交易,把新闻报道异化为一种牟取私利的手段。这类新闻往往带有浮夸、虚伪的成分,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损害新闻机构的客观公正的形象,不利于新闻事业的成长。中外正直的负责任的新闻单位都要拒绝、禁止和反对“有偿新闻”。

4. 如何收集现场素材?

【答案】收集现场素材有三种可能性:

(1)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亲历事件,即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得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

但是,采访实践中也发生过许多“眼见不为实”的现象,因为目击也可能出现误差。特别是亲历大型事件时,事件中小型的场面、过程众多,记者必须紧紧抓住关键时刻的关键场面,必须

找好观察事件的角度,必须设计好同组记者的采访布局,搞好协作,才可能捕捉到精彩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2)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因为事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对于大部分突发性事件,记者只能采集到事件发生后的现场。但是,此时的现场仍然是佐证事件的有力证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染力。

(3)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采集非预知事件的素材的另一重要渠道,是采访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请他们陈述新闻事件的经过,描述现场情景。在这里,记者得到的现场材料已经是第二手材料,真实性和生动性有可能衰减。但如果找到的是权威的见证人,记者仍然可以收集到比较鲜活的现场材料,以弥补不能亲历事件的遗憾。

5. 简述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的区别。

【答案】新闻写作是新闻作品的制作活动,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是写作的生命,同时,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继续和延伸,写作就是做事实的搬运工,将现场展现给受众。它主要是指采访中采集的素材,加工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作品,然后通过新闻工具传播出去。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

(1)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这一点是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认为,新闻与文学在本质上有严格的区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 “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 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 “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梁衡指出:“对新闻来说,采访到了一个好题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 对文学来说,作品主要靠加工,包括素材的重构。”

(2)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 而文学虽然也需要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吸取素材,但它更重写作,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写作,准确地表述应该是“文学创作”。因此一旦拿起笔来进入写作过程,文学与新闻也就分道扬镰。

(3)文学创作要求调动起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将一切艺术化,如果素材不足,完全可以靠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来补充。而新闻写作则要求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读者的需要,从采访来的大量素材中筛选、对比、提炼,用事实说话,作者进入的是冷静理智的选择状态。

(4)文学的创作状态是无限度、无边界的,而新闻的选择状态是有限度、有边界的。如果文学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它是对生活和理想进行形象的艺术的“再现”,那么新闻求的是客观的真实,它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的可感的“再现”。因此,一个记者不论他的文字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接触到事实,如果不拥有足够的事实,即没有进行成功的采访,他就不能进行新闻写作。

6. 特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写作的要领是什么?

【答案】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