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透视感

【答案】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它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特写的目的是把新闻事实“镜头化”了以后,对读者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体味其中的神韵与精髓。因此,它虽然摄取与描写的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但这个片断、这个剖面,应该具备透视全局性或者本质性内容的功能。

2. 连续报道

【答案】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3. 非故意失实

【答案】非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从性质上看没有故意失实那么严重,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所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通常的表现形式有:①思想方法片面,对所报道的事物认识不够准确; ②知识不足,在报道中闹笑话、出差错; ③采写作风小严谨、粗枝大叶等造成失实。

4.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5. 消息结尾

【答案】消息结尾是指为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结尾对消息而言也是重要的,好的结尾可以使主题更鲜明,使文章有回味的余地,甚至也有审美价值,还可以带来妙趣。

6. 通讯结构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又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通讯没有消息较固定的“格式化”的结构,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通讯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由十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难度较大。

7. 通讯的主题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从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通讯的主题提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称为素材; ②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③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称为主题。

8. 视觉新闻

【答案】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于1983年9月提出来的。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视觉新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凡有再现成分、有可视效果的新闻,无论通讯还是消息,都可以看做是视觉新闻。消息容易写“干”,强调视觉效果对消息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9. 谈话实录型通讯

【答案】谈话实录型通讯是指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在叙事记述型通讯中,往往也会涉及人物之间、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对话,但它并不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而在谈话实录型通讯中,谈话无疑是主角。谈话成为主角,包括以下两项含义:①谈话在文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 ②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着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

败决定着全篇成败。

10.信息(information )和讯息(message )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11.第四媒体

【答案】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第四媒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泛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因特网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其他功能。②从狭义上讲,“第四媒体”是特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因此,第四媒体又被称为网络媒体,即通过因特网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第四媒体还被称为大众传播新媒体,这是相对目前已经存在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

12.骨干事例

【答案】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13.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 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

14.提问

【答案】提问是指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的主要技能与方法可分为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