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黛安娜葬礼隆重举行》一文的写作特点。
附材料:
黛安娜葬礼隆重举行
「路透社伦敦(1997年)9月6日电」黛安娜王妃的灵枢今天上午被安放在炮架上,由来自皇家卫队的六匹黑马拉着缓缓地行驶在伦敦阴沉沉的大街上。她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跟在她的灵枢后面。
步行跟在黛安娜工妃灵框后的还有查尔斯工储、菲利普亲工和黛安娜的弟弟斯潘塞。数百万哀悼者等在道路两旁,看着送葬队伍通过。当送葬队伍经过白金汉宫时,身着黑色服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皇家成员低头志哀。随后乘车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葬礼。黛妃的灵枢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鲜花。在送葬队伍从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两个小时的路程中,哀悼者中有人向黛安娜的灵枢投掷鲜花。有人哭喊着:“黛安娜,我们爱你。”
【答案】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素描,是描写性消息的典范。该文通篇描写,细致地记录了戴安娜王妃葬礼的场景,较为完整地向读者再现了送别戴安娜王妃这一富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1)文章结构灵活,没有照搬倒金字塔机构,而是按照事件现场进展的时间顺序行文,读者对事件过程的接收更直接,不需要再经过时间的调换。
(2)注重典型细节的描写,较好地传达了葬礼现场特有的气氛。比如,“六匹黑马拉着缓缓地行使在伦敦阴沉沉的大街上”、“身着黑色服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皇家成员低头志哀”、“有人哭喊着‘戴安娜,我们爱你”,等典型细节的描写,将葬礼进行过程中浓重的哀悼氛围表现出来。
(3)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尤其是用白描手法,将现场的色彩准确而全面地再现,诉诸视觉,给读者以更直观的感受。比如,“黑马”、“穿着黑色服装的”,以及“灵枢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的鲜花”,这些现场色彩的再现,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来自现场的视觉冲击,有身临其境之感。
2. 用典型事实说话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典型事实应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用事实说话的第一种方法就是用典型事实说话。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记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表达观点或倾向。在新闻报道中,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反之,如果选择事实不准,即使用多个事实仍然无法清晰地表达观点。这种以一当十的新闻事实就是典型事实。典型事实的特点有:
(1)典型事实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这就要求首先判断出哪些事实是读者想知道的,并将其提炼出来,还可以放在导语中加以强调。
(2)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典型事实一般应该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实际上就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新闻价值凝聚着新闻报道中的社会需要、受众需要,它取决于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满足受众的程度。因此,用典型事实说话就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3. 简述人物专访写作的叙事类型。
【答案】人物专访由人物访问记发展而来,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常常还包括特定的场合,内容集中、单一。写作上,它把人物访问记、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三者融为一体,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个要素,突出“专”、“访”两字,自由灵活地表达访间的内容。人物专访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型:
(1)问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①其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问答整理”的叙述方式,适合重要人物的专访写作。
②其劣势是,其篇幅一般比较长,在报纸上发表要占相当的版面,它更适合于发表在杂志上。如果问答不精彩,会大大削弱感染力。此外,如果仅仅是一问一答,缺乏有关人物、事件或者问题的背景介绍以及必要的现场描写,也可能影响可读性。因此,在运用“问答整理”叙述方式的同时,一般都加上“导读”。“导读”有的是被访者的履历,有的是采访者的札记。
(2)散文处理式
散文式处理又称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①其优点是,报道精练、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同时,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它把问答整理式一般不可缺少的导读,穿插于专访中间,也使得报道显得丰富饱满、多姿多彩。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较大的新闻写作的创新空间。“散文处理”的叙述方式,主要适合写各种类型的人物专访和一些事件专访,尤其适合篇幅比较短的报道。
②其缺陷在于,访谈的过程与内容展现得不完整,不容易让读者看出一种整体的问答思路。而且经过作者主观性较强的裁剪,加工痕迹较重,可能削弱访谈的实录性。
(3)口述实录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很简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即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
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①其优点在于,它使得被访问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因而这种专访令人读起来更亲切、可信。“口述实录”的叙述方式,适合作一些现身说法的专访,例如个人经历、人生感怀、喜怒哀乐,也容易谈及思想心理、心灵深处的问题。
②这种叙述方式与问答整理式有一个共同的劣势:一般篇幅都比较长,而且如果被访者的谈话不生动,文章可能空洞苍白,削弱其可读性。
4. 为什么跳笔是新闻写作的主要笔法?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答案】(1)跳笔是新闻写作主要笔法的原因:
①运用跳笔能够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读者看报的特点“时间短、随手翻”。为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报道作品要有“一眼功效”,并要适应读者的快速阅读。以多段体为主要特征的“跳笔”,能在视觉与思维上为读者提供这种方便。
a. 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即便阅读受到干扰,也不必回头寻找“接读”的地方。
b. 长篇大论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而“跳笔”使得每一小段落形成一个新鲜的阅读兴奋点,刺激读者,使其有兴趣,并保持足够的阅读耐力在快速阅读中将整篇报道读完。
c. 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 ②运用跳笔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a. 记者运用跳笔写作时,不必为文章的“启承转合”费心,只需集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无需过渡与连接,跳跃性地报道比按部就班地叙述快。
b. 跳跃行文使文章自然波澜起伏,富于动感,形成明快的文风。
③运用跳笔是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a. 运用跳笔,每一个段落都提供一个角度或侧面的事实,这样变换组合形成的信息立体感强。 b. 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跳跃,留下停顿空间,同时也是读者想象、思考的空间和潜在信息。
(2)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①短段落,多分段
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②断裂行文
即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和原始过程排列,小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打破时空限制,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用跳跃的方式组织。换言之,段落之间可以彼此没有联系,无需过分地注意连贯性和过渡衔接。
③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