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6 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11 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16 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20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
2.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3.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4.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5.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
【答案】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6.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7.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答案】毙:倒下去。
8. 苟有險,餘必下推草車。
【答案】险:难走的路。
9.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
【答案】经:界,界线。
10.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答案】翫: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
二、名词解释
11.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12.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而读, ‘喜好’的‘好’不读而读。、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13.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一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旧读入声。
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
14.读为
【答案】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15.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16.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17.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18.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三、分析题
19.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 .
(5)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