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晶态智力与液态智力
【答案】晶态能力(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液态能力(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急加工和问题解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2.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3.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4. 能力和智力
【答案】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其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能力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不开。智力是心理学基本概念。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简答题
5. 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患者往往会感到食而无味。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宫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仗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一般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同感觉之间多少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是:对此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人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6. 请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案】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指遗传素质。后天的因素指对遗传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影响智力发展的具体因素如下: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的特点,即表现在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脑的结构和机能方面的特点. 它是人的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环境和教育
①产前环境
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②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首先,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其次,母亲的抚爱和关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3)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智力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条件。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4)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的能力就可能得到发展。
总之,能力既依赖于某些生物学的因素,也依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因素。通过掌握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7. 睡眠分为哪些阶段? 如何解释梦?
【答案】(1)睡眠阶段的划分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分钟;
③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④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口艺、尿床等;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分钟至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
(2)梦的解释
①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生理学的观点
梦的本质是人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人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③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8. 下表是从某人格测验研究报告中摘录的一些数据,试结合表中提供的信息解释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内部一致性信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