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2.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4. 元认知知识

【答案】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指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而的认识。一般储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以意识化或非意识化的方式对认知活动施以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所有知识; 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 即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主体对于完成某项认知任务需要的认知方法的各方面的知识。

二、简答题

5. 简述各情绪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各个情绪理论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绪的解释中是否重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重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②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都在重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的同时,更为关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认为情绪产生的过程不同

①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认为刺激情境首先引起身体反应,人对身体反应觉知后产生情绪经验;

②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同时传至大脑与身体,在身体产生生理反应的同时,大脑觉知到刺激情境的性质产生情绪经验;

③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大脑觉知到外界刺激信总,对其进行认知加工,从而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被唤醒了;

④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产生情绪反应,之后人们还需要通过大脑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地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不同

①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与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忽视认知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则非常注重认知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②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在由两因素情绪理论转换而来的唤醒模型中,其核心成分是认知,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此时情绪被唤醒了;

③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认为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这种评价包括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这种评价使人产生某种情绪并调整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6.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遗传

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 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①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②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睦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对人格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都会对人格造成负面影响。

③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④出生顺序。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变化因素共同决定的。

⑤独生子女。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由于独生子女的特点,可能独生子女可能在独立性和人际交往上比非独立性子女稍差。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3)童年期经验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②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③初中生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

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种群体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初中生亚文化”特征。

(5)社会文化因素

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②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